文明新装的起源和基本形式

旗袍(旗袍、中国服装、旗袍)

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在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中国和上海。

旗袍是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的一种传统风格的长袍。其式样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改变而来,故称。

鲁迅的五舱会议:“虽不像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议国事,当局禁止,但妇孺不许看。”

夏衍“法西斯细菌”第三幕:“静子三十一岁了,穿着一件有品质的旗袍,已经是一个中年的中国家庭主妇了。”

旗袍是典型的传统旧式时装,内外和谐统一,被视为中国现代女性时尚的代表。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绘画、浓郁的诗意,展现了现代中国女性的贤惠、优雅、性感、美丽,诠释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都市女性特有的时尚气质和气质。

起源

旗袍,一种现代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三四十年代。专家将20世纪20年代视为旗袍流行的起点,30年代达到顶峰,很快从发源地上海蔓延到全国各地。那时候的上海,是高级贵妇和高级交际花的福地。他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骑马,他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尚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倡导海派西式生活方式,所以“改良旗袍”出现的比较晚。从掩饰身体曲线到展现女性精致突兀的曲线美,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尚之一。

经过多年的修改和改进,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很好地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它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和织锦制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头发浓密、身材优美的中国妇女身上。东西方审美与东方神韵的完美结合,令人惊艳。在这里,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超越一般服装意义的符号。为什么会成为永恒的时尚经典,这里有答案。

旗袍的美是一种优雅高贵的美。旗袍的内涵所决定的这种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很高,不仅表现在身体要求上,还表现在穿着者的内涵和气质上。而且旗袍的出现特别讲究背景、环境、氛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之美,一种静态的优雅之美。

旗袍紧跟时代,承载文明,彰显修养,体现美德,演变成了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连接过去与未来,生活与艺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美的愿景与魅力。

说到传统,人们总会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和封闭,以及它对女性各方面的禁锢。几千年来,中国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装的主要地位。

如果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这里设定了女性的最高期望,那么最能说明一切的关键词就是“现秀”。好衣服是展现好身材的唯一媒介。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女性的服饰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相对于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体却固执地维持着原始状态。虽然这不是奇迹,但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性。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孤立存在,旗袍也是如此。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手、脚,许多曲线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特性

1.特征

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具备以下全部或部分特征:右翻领的开口或半开口形式、领扣、侧开衩、单件衣料和袖子的平切等。开衩只是旗袍众多特征中的一个,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须的。

满族旗装:多采用直线型,衣身宽松,两侧开叉,胸部腰围接近礼服尺寸比例;袖口领口有很多滚边装饰。

旗袍: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贴合西式衣袖,旗袍的长度、袖长大大缩短,腰部更贴合。精美的刺绣。

2.流程特征

满族旗装的工艺特点是:手工精细,适合各种绣、嵌、镶、卷等工艺;

旗袍的工艺特点:是简单而完整的线条结构,而不是精细的手工制作。

3.美学

近十年来,时尚界重现的旗袍频频出现在国际时尚舞蹈中,魅力甚至比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甚至作为具有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意义的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礼仪场合。

就像日本的和服一样,旗袍是中华民族的典型服饰。新一代设计师各显神通,从多方面改进旗袍,赋予旗袍新的生命力。在快节奏、礼仪化的现代生活中,旗袍依然是中国女性最体面的着装。

旗袍的京派和海派

京派和海派代表了艺术和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的特点是吸收西方艺术,创新、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的风格有官派的风格,内敛简洁。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逐渐趋于稳定。旗袍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女装。经典相对稳定,时尚千变万化。但服装设计师往往会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之一。

旗袍是现代中国女性的传统时尚,不是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过去的沧桑,也有崭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欣赏性比较高,所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虽然现代穿旗袍的女性少了,但是现代旗袍很多地方仍然保持了传统的韵味,同时体现了时尚之美,所以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分类

旗袍的款式很多,有如意门襟、琵琶门襟、斜门襟、双门襟等。有高领、低领和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狭缝中有高狭缝和低狭缝;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双旗袍,单旗袍。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型和翻领造型的变化。

袖型主要款式有:宽袖型、窄袖型、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翻领的款式主要有圆翻领、直翻领、方翻领、琵琶翻领等。

圆排扣旗袍连衣裙——前面的线条圆润流畅;

直排扣旗袍连衣裙——身材丰满、圆脸的女性适合这种款式,可以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排扣旗袍连衣裙——前面部分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适应不同的脸型。

琵琶翻领旗袍裙-

除此之外,还有双圆搭旗袍、双搭旗袍等款式。

木材组织

旗袍是由布、丝、锦等制成的。目前有绢绉、绢纺、电纺、杭罗等真丝面料。

颜色

清代满族旗袍以蓝黑为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人穿白、红、紫。至于黄色,因为是皇室的专属色,所以禁止人们使用。

清代满族女子旗袍色彩丰富复杂,对比度高。领口、袖头、褶裥都加了几条亮色的蕾丝或者五颜六色的牙齿,越想越好看。清末时流行“十八嵌”(即十八花边嵌),材质等颜色的品种更是多样。

常见的红色旗袍,色彩艳丽,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满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集中体现了东方女性含蓄典雅的魅力。

模式

清代旗袍的图案以写生为主,以龙狮出兽、凤鹤飞禽、梅花、竹子、菊花、花卉、八珍、八仙、福禄犀首等为常见题材。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是中国水墨画技法描绘的花卉图案。

制造

1.切割

(1)确定布的正反面——将布的正面叠放在里面,背面画粉线,浅色布不要用深色的颜料粉;

(2)确定面料的折叠线——由于旗袍的前后中心没有接缝,所以在排料时可以将面料的单边对折,直到足够肥大。

(3)确定服装面料的图案方向,使衣片、袖片和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4)在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每一片毛绒落向同一个方向,以免产生色差;

(5)裁剪时,应在轮廓线上加适当的接缝和贴边。缝制普通拉链,缝份需要1.5cm,隐形拉链,缝份需要1cm,包边和嵌边的缝份也不同。

(6)检查面料裁片和衬里裁片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右翻领(有或没有错误的剪裁)

缝纫

(1)零件图

(2)侧缝附有拉绳

(3)拉绳连接到内边缘

(4)缝纫

历史与发展

旗袍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女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因为满语叫“旗人”,所以叫“旗袍”。清代女装既有汉族的,也有满族的。清朝初期,满族女性以穿长袍为主,汉族女性仍以穿衣服和裙子为时尚。清朝中期,汉族、满族纷纷效仿;到了清朝末年,满人模仿汉族越来越盛行,甚至出现了“旗大多改汉服,宫袍剪成短衣”的情况,汉族模仿满人服饰,此时在一些高级贵妇中流行起来。

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改良后的旗袍逐渐在女性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人吸收了西方的服装样式,并不断用中文加以改进后,才传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款式很多,有如意门襟、琵琶门襟、斜门襟、双门襟等。有高领、低领和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狭缝中有高狭缝和低狭缝;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双旗袍,单旗袍。20世纪30年代,改良后的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着装。

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流行的长袍,一般都是紧身窄身,有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的活动。这类衣服多采用左袖口窄袖,袍身比较合适。历史上,汉族人民曾多次采用这种紧身长袍马褂,赵浩棋武陵推广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胡夫在唐朝也很受欢迎。胡夫与胡庄、胡琦、乐虎一起,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外来文化大面积流行的典范,是当年长安街上的“舶来品”。在辽、金、元、清时期,合身的长袍和衣服曾在服饰中占主导地位,尽管它们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心胸宽广的过程或趋势。因为在清代延续时间最长,所以长袍可以算是典型的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与汉族军阀会师,定都北京,然后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定,服装制度的改革开始强制执行,掀起了一股刮胡子换衣服的巨大浪潮。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生命至关重要,有句话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民与之斗争,试图保存汉服,遭到汉朝统治者的镇压。汉族穿的传统服装,大部分是禁止穿的,这是汉族的民族耻辱。相传几千年来上衣和下衫的服装造型,只保留在汉族妇女家居服饰、戏剧、宗教等场合。男女在庆典场合都要穿长袍,长袍有很多种,包括宫廷长袍、龙袍、绣袍和常服长袍。从字义上看,旗袍一般是指旗手(男女均可)所穿的长袍,但只有八旗女子所穿的长袍与后世的旗袍有关,而作为礼服使用的长袍,如长袍、绣袍等,习惯上并不归为“旗袍”。满族统治者强调满族骑射,试图保持他们固有的习俗和穿着方式。他们一方面试图用满族服饰同化汉人,同时又禁止满蒙妇女模仿汉人服饰。从支钉和嘉庆年间发布的多次禁令来看,很明显满族妇女被禁止模仿汉族妇女的服饰。到清末,也有汉族妇女模仿满族服饰。满汉女装风格的悄然交融,让双方服饰的差异越来越小,成为旗袍风靡全国的前奏。

晚清时,旗内女子所穿长袍宽大挺拔坚韧,衣长及踝。“元宝领”应用广泛。领高盖住脸颊,触及耳朵。袍上绣有各种图案,领、袖、翻领、领有多个宽滚边。咸丰、同治年间,镶卷达到了顶峰,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镶卷了花边,以至于几乎很难辨认出原来的材质。旗女袍的装饰复杂到几乎登峰造极。此时的清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救亡图存,清朝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留学,军队也改为新军。西式的学生制服和帽子,以及西式的军装和帽子,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学生和士兵中。服饰的输入为评判美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系,直接影响着社会服饰观念的变化。以后旗袍演变成一种融合中西风格的新样式,其受西方影响的变化可以说是开端。

1911辛亥革命的突然爆发,推翻了满清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扫清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抛开了传统苛刻的伦理道德和风化观念,解除了服饰制度中等级森严的各种橙。服装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转型已经水到渠成,旗袍也因此卸下了传统的沉重包袱。由于满清统治政权的灭亡,此时很少穿旗袍。西式汉服熙熙攘攘,纷繁复杂。旧式的旗袍被抛弃,新旗袍在乱世开始成型。

此时时尚中心早已从苏州、扬州转移到上海。上海华阳,是一个开放的商埠,是一个五方居住的奢华繁华之地。上海也是女性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家竞相创办女子学校,掀起了女权运动的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风气扫除了服饰和化妆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代的装腔作势,趋于朴素,色彩淡雅,强调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最初是以背心的形式出现的,长到脚背,加在短外套上。后来长马甲改成了无袖款式,成了新旗袍的雏形。都说时尚第一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和时尚的先锋,甚至名人、妓女和其他时尚人物都装扮成女学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基本廓形已经达到成熟。辛亥革命后产生并在北伐战争中逐渐流行的新式旗袍,与旗女袍不同。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收了西式的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体,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旗袍虽脱胎于清朝的女子长袍,但又不同于旧制,以不拘一格、汉满式、中西合璧的风格成为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着装。

民国初年——一袭悄然而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局跌宕起伏。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剪了辫子,变得好穿了,消灭了满清的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王朝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些都为新旗袍的延伸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后,“达拉翼”、“花盆底”等旗女的特色服饰一夜之间消失了...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成为绝唱。1920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一个新的以女性为装饰的展览平台,服装上追求新奇和时尚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时尚女性对政治和服装时尚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式服装的影响,1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流行“文明新装”,女学生和老师喜爱的黑色裙子成为时尚。

20世纪20年代-倒袖和新款式。

在1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初,在城市妇女中有一个“文明新装”时期。

20世纪30年代——黄金时代(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辉煌的时期,30年代是这一时期的辉煌巅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旗袍在女装舞台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20世纪40年代——黄金时代(二)

可以说,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30年代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的延续。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辉煌的时期,30年代是这一时期的辉煌巅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旗袍在女装舞台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20世纪30年代以后,旗袍的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以后很难跳出这个剪影,只是在长短、胖瘦、装饰上略有变化...

在世界上广为人知的旗袍,被称为汉服,其实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那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尚,现代意义上的时尚。国外素材的不断输入,各大报刊开设的服装专栏,每月的时尚美画,这些无疑都促进了时尚的产生和流行。因为旗袍的修长合身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苗条精致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备受青睐...

海派旗袍,带有西式服装的特点,自然是从上海开始风靡全国。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成为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说的30年代旗袍也是海派旗袍。

19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体。旗袍虽脱胎于大清旗的女袍,却完全不同于旧制,以中西服饰兼收并蓄的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的标准着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服装之美的追求已经完全转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热情。以旗袍为代表的闲适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中失去了生存空间...

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辉煌的时刻。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服装流行,时尚的主角就转向了平民。

到1956据说前苏联的一位领导人访问中国时,提出中国人民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繁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上色彩鲜艳的衣服。

此时的旗袍显得比以前更加健康自然。不邪恶,不谄媚,不精致,不病态,符合当时“美丽大方”的标准,也比较实用...

60年代和70年代-20年的寒冷。

1966到1976的“文革”是传统文化和旗袍的大灾难。

80年代和90年代——辉煌来之不易。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会流行。尤其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发生了变化,人们向往一个高挑、苗条、平肩窄臀的身材。

旗袍作为这种完美身材的最好体现,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据说流行的旗袍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身边。但令人惊讶的是,旗袍又不流行了,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全盛时期已经远去,30年无人问津,在80年代开放后的土地上显得有些落伍。

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出于宣传推广的目的,娱乐场所、酒店餐厅的女招待、女招待、女服务员都穿旗袍。

这种旗袍也是一样,用的是合成丝面料,颜色鲜艳,开叉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更不敢穿旗袍,以示与众不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的理想形象再次发生了变化。身材高挑修长,肩宽臀窄,让人向往。旗袍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尚代表,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国外,仍然有很多设计大师从旗袍中获得灵感,推出了具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和欧洲晚礼服的结合。

与西方年轻女性相比,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普遍更为修长美丽,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素雅的旗袍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恰当地呈现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既满足了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又因其制作省工省料、穿着方便等优点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那么,这种充满活力的旗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旗袍的名称源于努尔哈赤八旗制度的建立。满族人被称为“旗手”,他们的衣服被称为“旗袍”。最早旗袍的基本款式是圆领、窄袖、向右翻驳领。下摆四面开叉,有纽扣和腰带。“这是一年四季的风格,只有布科的区别。这种男女均穿的袍服,因在窄油口处接一截长底短的半月形袖,形似马蹄形,故又称“马蹄袖”或“箭袖”。平时养着,冬天猫打架的时候放下来遮住手背,既能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周都有切口,方便上下马。束腰,可以增加躺下的温暖;第二,打猎时,干粮可以装在前面;你随身携带的三把刀、勺子和筷子,以及放火石、火石和火绒的小口袋和皮质烟袋,都可以挂在你的腰带上。

1644年满清封建统治者联合汉族军阀。人统治中原后,游牧改为农耕,与大领、大油等汉族文化交流。原本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旗袍,自然就变了。比如不适合农耕的窄袖马蹄袖变成了喇叭袖;不经常骑马,就会变成两个口子,甚至没有口子;旗袍变成了宽袖大袖的直筒袍。使用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在东北建都盛京后,由皮抱改为棉布。这个时候不仅还在用棉布,还增加了绸缎。虽然男士旗袍仍以蓝黑为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人穿白、红、紫。至于黄色,因为是皇室的专属色,如果用了会被斩首,而且可以牵连九大家族。所以禁止人们使用。女旗袍变化更大。比如在圆领上加一寸高的立领就精致多了。不仅在领口、袖头、褶裥处加了几条亮色的蕾丝或者五颜六色的牙齿,而且越想越好看。清朝末年,北京还出现了“十八嵌”(即十八花边嵌)的时尚,材质等颜色的品种更是多样。虽然当时还是宽袍大袖,但远比男式旗袍(后来发展为长袍、夹克)好看。

辛亥革命后改良的旗袍,尤其是五四前后至30年代女学生穿的蓝色旗袍,款式变化很大:宽松直筒改为束腰;缩短长度;两边的开叉长度不一样。20世纪30年代以后,旗袍的领子和袖子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领子高,有时领子低,有时领子省略。袖子从宽袖变成窄袖,有时长度达到手腕,有时上臂完全裸露。紧腰展示曲线美的优势得到了保留。再加上下摆是回收的,和脚踝骨一样长,所以看起来很酷很合身。至于男式直筒长袍,到了1940年代,逐渐被新的流行趋势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这种既能展现胡女婀娜多姿之美,又注重吸收外来养分的旗袍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新式旗袍,开衩很高,可以达到大腿根部,随着女性脚步的轻盈移动和下摆的开合,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动感之美。

故事

海伦·斯诺和宋庆龄旗袍的故事

海伦·福斯特·斯诺-埃德加·斯诺的遗孀。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这本书记录了他和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相遇。海伦1931年第一次去上海时只有23岁。海伦的好朋友波利在美国各地为中国的“共和”筹款。宋庆龄得知后,将自己的旗袍送给波莉,让她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继续为共和筹款,波利把旗袍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到中国,回到了后海北岩46号的“宋庆龄故居”。

旗袍第一夫人宋美龄

宋美龄衣柜里的旗袍数量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可能是无与伦比的。宋美龄有许多旗袍,这与一个勤奋的裁缝密切相关。

裁缝的名字叫张瑞祥,他是一个男裁缝。张瑞祥之所以如此受到宋美龄的喜爱,无非是她细腻忠实的做工。

张瑞祥几乎每天都赶着为宋美龄做旗袍。他可以每两三天做一件旗袍。做完后,张瑞祥把新旗袍带到宋美龄邀功。宋美龄通常只是看一眼,就命令人们把它拿到他的衣柜里保管,然后再也没见过她穿它。所以,宋美龄的旗袍大概就是穿在身边,一直都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变化。

除了除夕夜,张瑞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做。此外,一些官员和妻子,为了适合自己的利益,给宋美龄送东西大多是带材料的。这些绸缎够张瑞祥忙一年的了。宋美龄的超大衣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旗袍储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