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的灾难发生了

钱塘江涌潮是这一天的奇观,广为人知。但是,涌潮确实给长江沿岸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了唐朝,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他拿着一篇文字向上帝祈祷。文中“安伯是好的,而刘浏是坏的”。但涌潮的危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早在三国时,魏太和二年(228),绍兴就有“大风海溢”的记载,海宁有“平水八尺”的记载。

唐太宗十年(775年)七月大风,杭州“海翻潮落,州周围浮房五千余间,舟船千余艘,百余户溺死,四百余人”;咸通元年(公元860年),钱塘县(今杭州一部分)海潮冲向江岸,“冲入城内,无可抵御”。

明朝成化八年(1472)七月,风大,江海辉煌。从杭州到钱塘江北岸的平湖,“城垛腐朽,房屋飘零,人畜溺亡”。海盐平水一万余尺,“溺一万余男女”。

飓风像一座山一样拔起树木和波浪,摇晃着,摇晃着。

临海千户人家,没有一个人回来漂泊。

朱的《海上笔记》正是当时这一悲惨景象的写照。

风暴潮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灾害。每当台风来的时候,而且是涨潮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风暴潮。海堤一旦决堤,将会四处泛滥,席卷天河、芦舍,甚至溺死人畜。那些侥幸逃脱并保住性命的人将不可避免地流离失所。就算潮水退去,也已经是咸的了,几年都种不了。荒原满目疮痍,满目悲凉。北宋五年(1012)到建国前夕,海潮灾害的损失已经无法估量。

江崩是钱塘江入海口的又一灾难。由于河口多为粉砂质,缺乏粘性,容易被侵蚀,在潮流和山洪的作用下,往往会出现海滩塌陷,河流大面积溃决。历史上也有很多几十里崩塌的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八月,严观“海中失旧路,潮水冲叶萍三十余里”,城南数十里沙滩全部被冲走,河水到了城门,“蜀山落海”;元代元佑元年(1314)九月,严观海泛滥,“困三十余里”。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初年,萧山南沙、绍兴共损失土地38万亩。当地有句话叫“火若烧到一半,河就全塌了”。

当一岸崩塌,另一岸崛起,另一岸又崛起一片新的沙滩,沙滩上的盐民也随之移动,时而在北岸,时而在南岸,处于“十年九移”的状态。比“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变化不知快了多少。所以萧、邵一带的人,离河近,有钱盖房子,长期住茅草棚。

你什么意思?你想把海若带到丰邑。

因为看着地上的浪翻上来,我知道是浪在沸腾的时候。

起初,它看起来像一个长而平的地震,但突然它像一个站在岩石上的成员一样移动。

你应该像你实践的那样保持诚实,会有和平流向经济的时候。

这是宋代齐唐时期的一首名为《观潮》的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涌潮是天意和诸神所为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在与涌潮危险的斗争中,人们开始在河流两岸修建海堤。但是仍然存在潮水冲垮堤坝,毁坏池塘的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局面才得到初步控制。

1974年8月,13号台风恰好与天文大潮相遇,形成强大风暴潮,登陆浙江。杭州以下潮位破纪录,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1米的纪录。真是“满天浊浪,河山尽毁。”但由于主塘的稳定性,涌潮的危害被控制在最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钱塘江两岸没有发生过主塘决口。沿河的人们可以安居乐业,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要彻底驯服涌潮,使之造福人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2010,10,10,10下午,杭州南阳观潮城附近发生钱塘江水袭事件。下午两点左右,钱塘江的潮水在南阳观潮城附近经过。涨潮时,游客呆在安全的地方。看到潮水过去后,大概有七八个人去大坝上泼水。“没想到潮水又回来了,一下子就把他们卷走了。”14: 00,15: 00,现场游客报警。之后,一名游客划船顺流而下找人。据了解,被卷走的游客都是萧山本地人,包括三个孩子。事发后,一名7岁儿童游回岸边,消防人员用冲锋舟救起一对母女。另外四个人被杀了。

2011 8月31日(农历八月初三)下午,海宁老盐仓(最佳观潮点)发生惊险一幕:湍急的钱江潮撞击老盐仓大坝,掀起一个又一个巨浪,然后直接淹没下海堤,潮水冲上新河堤,将80米长的防潮护栏套在河堤上。

8月311日(农历八月初三)下午,春潮沿长江西移至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镇美女坝时,潮水漫过美女坝坝体,掀起潮汐转折,潮汐转折撞击堤岸,导致潮涌16米,当场撕毁部分围栏。幸运的是,没有人受伤。

7月13,17日,三名来自四川的刘姓游客在浙江嘉兴海燕园观潮时,不幸被上涨的潮水卷走。接报后,当地警方立即配合120进行急救。其中,2人经救援人员抢救无效死亡。其他1名失踪人员也在中午左右被救援人员在水中找到,现已确认死亡。这次死亡的三个人都姓刘,两男1女,其中两个只有18岁,另一个1是21岁,四川泸州谷林人。

据警方调查,三人是第一次来海盐,因为欣赏钱塘江潮汐的奇观,一起去了潮汐观测点。但由于对潮水的危险性知之甚少,3人无视警示牌,在涨潮时仍徘徊在大堤的危险区域,导致了这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