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温度》

古人曾说:“以镜为镜,可以衣冠楚楚;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有冰冷的过去。既然是无情,就没有温度。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这本书里,作者的叙述是客观而有温度的。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岁月和数字,而是背后有温度的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没有评价,只是给我们一个客观的解释。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尊重和了解,从中学到很多。

全书分为“人物”、“轶事”、“战争”三个部分。作者从多个角度叙述了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本文主要从“人物”和“战争”入手。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会对名人陷入一种奇怪的期待: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处于巅峰,于是我们幻想他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

但事实上呢?

其实不是的。毕竟人无完人。

就拿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来说吧!毫无疑问,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伟人。

爱迪生的伟大在于他在科学发明和商业之间敏锐的嗅觉;他是第一个通过建立发电机和发电系统将电灯真正商业化的人。

但他是一个伟大的完美男人吗?毫无疑问不是。

因为是他和他的团队让普通家庭用上了电灯。但爱迪生把这些专利都归功于自己。

可以说,爱迪生虽然顶着“发明家”的头衔,但实际上他更像是一个能直接将发明商业化的企业家。所以他的伟大仅限于他的专业领域,他其实只是那个领域之外的一个普通凡人。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爱迪生仍然是科学家中伟大的物理学家。

正如作者所说:任何人,无论伟大还是渺小,都是人,都是人。人会有欲望,世界因为人的欲望的驱动而不断发展。但是,有控制、有计划地释放欲望,可以极大地造福世界,成就自己。

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是不公平的。

毕竟:客观和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祖先一直口口声声说:“如果日本人敢侵略中国,我们中国人会一口唾沫淹死他们!”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当年有多少热情的中国军队进入战壕,连日本兵的影子都看不到,于是全班、全排甚至全连都被日军炮火打死在战壕里。

因为当时两国国力差距太大。川军去上海用了40天,日军去上海只用了3天。更何况这次旅行在别的地方可想而知!

以1937松湖之战为例。

淞沪之战之前,我们总觉得自己屈服是因为不想打,不想打,不敢打。不然日本人怎么会这么嚣张?但是战斗过后,很多人终于明白,战场上的事情确实需要意志力,但有时候真的不是单靠意志力就能解决的。

因为,在敌人的优势火炮面前,中国军队构筑的防御工事简直不堪一击,很多优秀勇敢的机枪手没开一枪就直接被打死在机枪掩体里。

当时作为工业化国家,日本对尚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的侵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降维打击”——更何况是“一人口角”。千千成千上万的士兵拼死一搏,他们的血肉之躯仍然无法阻挡侵略者的进攻。

这些血淋淋的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晰地审视当时的自己;同时也给我们以教训和意义。

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永远需要“大刀精神”,但不能永远停留在“大刀”的时代。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知耻而后勇,中华民族才能最终屹立于世界东方!

看完战争文章,我热泪盈眶。各种战争就像国歌里写的“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的新长城”;这片土地是我们的祖先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枪铁炮买下来的。这个知道我们不能做什么的伟大壮举值得永远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

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份和数字。背后是有温度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人。人有利弊,有利有弊。

我们应该尽量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的客观环境来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的立场,或者用上帝的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不仅读历史,还会做事!

这本4000页的书不到一周就看完了,不仅仅是因为它精彩的故事,更是因为它让我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鲜活的人,还有那些动荡的年代。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