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故事

《三言二拍》中有一篇,出自《辽阳海神传》和蔡羽《辽阳海神传》。是嘉靖年间的。这是一个关于惠州人程仔的故事。他去东北辽阳做生意,但是亏了钱,然后就穷了,就是在东北,在辽阳,有一晚。当然,这个女人不是普通人。她是海神波塞冬,所以她指导程载如何做生意,并告诉他囤积药材,绸缎和其他东西。她每次都盈利,赚了几万块。

万历初,苏州闹饥荒,收购粮食的商船云集江西,其中以徽商为最多。

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1620年,苏州粮价大幅上涨,饥民强行向徽商借米,遭到政府镇压,激起数万民众闹事,几乎引发混乱。

这两个案例说明,当时从上江向东运粮的主要是徽商,囤积粮食销往苏州的主要是徽商。可见徽商是一群最擅长囤积货物,从天灾人祸中获取暴利的商人。

金生说:“两城之中,百姓无地,但业遍天下。”顾还说,回民“出身于中等家庭,他们都没有田地。回民中有许多商人,这掩盖了他们的潜力。”据记载,明代中期,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等县已经是“十三农十七户”、“十三商十七户”。虽然这些记录难免被夸大,但徽商已经占了当地人口的很大一部分,这是事实。如此庞大的经商人口中,大部分来自没有农田的贫困家庭,都是从小生意起家的商人。

对于这一点,胡适深有体会。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家在150之前是个小茶商。我的一个祖先曾经在上海附近一个叫川沙的小镇上经营一个小茶叶店。根据家里的记录,这家小店的资金只有100元,约合10万元。这种资本真的太少了。但是老祖宗和他大哥一起发展我们的店,同时为了防止别人在这个港口竞争,居然在川沙镇又开了一家分店。

按照清朝光绪六年(65438年至0880年)的估算,两家茶店的总价值大致相当于298万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这两家店的收入是我们一家四室老少20多人的衣食来源。

作为徽州茶商的后代,胡适当然对家乡人的商业活动了如指掌。所以胡适说,大多数徽商都是从小生意做起,努力工作,积累了一些资金,逐渐努力发展,也有一部分成为富商大家。

在徽商的生意中,茶是四大支柱之一。究其原因,惠州是著名的产茶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茶能。今天我们熟悉的“祁红屯绿”,指的是惠州祁门的红茶和黄山脚下的绿茶。

明清时期,茶叶在徽州的销售逐渐增多,茶叶贸易成为徽商经营的“巨型产业”。徽州人中间也出现了许多职业茶商。许承尧,徽州歙县人,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去居庸关卖茶。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益活跃。清朝乾隆年间,回民在北京开了七家茶店,字号166,小茶店上千家。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

【采访内容】苏州山塘街道居民胡润元

这个“杨安帮”全是安徽人开的茶厂。当时安徽人开的茶厂不下十家二十家。据我公公说,他是从安徽歙县黄山来苏州开茶厂的。

【采访内容】王建明,北京泰森茶庄创始人王子书的后裔。

我们的家在现在的北京茶馆,将来还有王茶馆、王福泰、伊泰。解放前,有三个帮派。据我所知,还有一个四合院。四合院现在是梅市街培智胡同2号,现在还在。

【采访内容】第四代谢正安,毛峰,黄山人

我们家的兴旺大概和我曾祖父的艰苦奋斗有关。他对这种茶非常精通。他非常擅长收集和营销...他和外商谈判的时候,我的曾祖父不懂外语,但是他有洗脸的习惯。当他洗脸时,毛巾浸在水里,他的头垂了下来。他的毛巾没有动,只有摇头,外商看到大老板摇头。

赣江上游至郁陵南至广东的路线,是当时内地通往岭南的主要商路,也是徽州茶商进入广东的必经之路。由于茶叶销量的增加,这条运输路线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很多徽商转向海上运输茶叶。为了防止商人“私售货物”,清政府在嘉庆二十二年禁止“贩洋”。

其实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徽商就已经有了海上贩运货物的行为。

【采访内容】上海师范大学唐教授

据史料记载,海外贸易的徽商有三个,一个是知望,规模最大,一个是许氏兄弟、许二、许三、许四的海外贸易集团,另一个集团是许海,许海是个和尚。他从杭州的家里跑了出来,他转向海外做生意。

他们的一条路线是去东北,也就是去日本。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航线,比如知望,主要是对日航线...第二条路线主要是去东南亚,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徐氏兄弟。他们今天在马六甲。马六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马六甲海峡是这样一个海上通道,中国东部要想想到非洲和欧洲都必须经过。

知望、徐石、徐海都是徽州歙县人。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下,他们通过海上武装走私贸易,将中国的硫磺、武器、铜等违禁物资,以及生丝、茶叶、景德镇的瓷器等走私到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国家。

【采访内容】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梁

事实上,海上贸易主要是徽商知望,这是一个代表。还有一个福建的商人。这些商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偷和交易,所谓偷和交易。他是海盗兼商人,或者商人兼海盗。这话怎么说?当时政府禁止海上贸易,所以必须有政府的武装力量,水和海上力量进行检查。为了做生意,他们在巡查的时候发生冲突,不得不用武力对抗,于是有了自己的武装,这个时候就有了偷盗做生意的特点。当然我们知道这个特点是时代决定的。

徽州人常说:“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第一鱼盐,第二布帛”。说明徽商对盐业管理的重视。淮北是中国盐业的中心,盐场产盐最多,利润最大,所以成为徽商争夺利润的地方。

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有不少黄、王、吴等民族的人,靠淮河食盐致富。他们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以“以盐政献酒天下”而闻名。所谓“献酒”,是中国古代大宴时对年龄和品德最高的人的一种称呼,以最先献酒祭祀的人命名。此后,献酒成为正式名称,但仍是对民间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在盐商中,“以盐政献酒”指的是一个人品出众、才华出众的人,被众多盐商推举为管理者和调停者。当然,这个人也应该得到政府的认可。

何侠镇位于淮安西北三英里的古运河岸边。是当年大批徽州盐商居住的地方,至今仍保持着明清小城的韵味。当时的淮北盐,大部分是在托蒂集中后,从云岩河转运到长江、淮河,再分销运输到皖、豫、鄂、苏南销售。当时河下有几十个盐栈。淮安年运销后,标盐达1.4万元,有“盐惠淮安于天下”之说。

何侠镇最大的盐商是徽州的承本堂。今天承本堂从河中运盐的数量无法考证。但他用从皖、苏、浙归来的船只带回来的石板,在何侠镇铺了九街两巷,还修了两座石桥。徽商盐业的暴利可想而知。

“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四罗当铺……”

这是一首旧时流传于徽州的民歌《望罗文》。在徽州人的眼里,“开当铺”显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典当行与盐商、木材商并称为“三关商”。开典当行是徽州人的又一大生意。用胡适先生的话说,早年的典当行也是银行的一种。徽商经营典当行,休宁人最为有名。休宁商人的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江南,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甚至江南的许多县镇。可以说,在江南旧社会,典当业是徽商垄断的行业。所以江南人崇拜典当业的头柜,称之为“徽老板”。也就是这些“徽老板”掌管着实现江南民本的命脉。

苏州评弹艺人为此编曲了一首《金凤凰描写》,讲述了徽州典当商人的故事。

【采访内容】评弹演员姜·

《金凤凰叙》是苏州传统弹词中一部非常重要且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苏州江湖术士钱杜贵与徽州典当商王选之间的一场婚姻纠纷。所以,应该说这两个字在苏州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大家都知道,说到钱杜桂和王选你也知道。王选准备送礼金,因为他看中钱的女儿。礼金一给,就是520元。王选的钱是被偷的还是被抢的?既不偷也不抢,是他父亲传下来的。用他父亲的话来说,创造这个财产,花了很多心思。王选的父亲叫王。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王宇没有辜负他的期望。14岁时,被同乡徽州人带到苏州,进了一家当铺当徒弟...

以前典当行里的店员都叫“朝凤先生”。和“绍兴师傅”一样,“徽州潮风”是全国知名的专属职业。名气一响,大家见到徽商甚至徽州士绅,一起称之为“徽州潮风”。

徽州崇拜,自己照顾自己。

以前徽州人出门远行,早上送行的人请他吃饭。饭后,大家送他出村。在桥上,旅行者们向送别的客人鞠躬,然后上了轿子。大家都说:“在惠州保重。”

这是胡适先生的一段话。当时徽商走遍全国,经常背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徽饼和绳子。徽饼一路充饥,但“出门三绳,不求人无所不能”。如果你背的行李坏了,绳子断了,或者轿子杠、扁担断了,你就需要绳子,必要的时候可以用绳子上吊。显然,徽州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投身商场。

胡适把这些在商海中跋涉的家乡人称为“回民骆驼”

胡适先生说:我是安徽徽州人。王先生在《四十读书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徽州是旧制时代的“公馆”;治下有六郡。我家所在的绩溪县是惠州最北的县。从我县往南是歙县、休宁县;西边是易县、祁门县;祁门以南是婺源县。婺源是朱的故乡。朱祖籍福建;但婺源是他的祖籍。

绩溪上庄是胡适先生的故乡,古色古香依旧,溪水潺潺,树木摇曳。

“万山不准跑溪,溪声日夜聒噪;到了山脚下,溪水就从前村流出来了。”

南宋诗人杨万里赞美上庄的美景,这也是胡适先生经常喜欢引用的诗句。

就是这么简单的别墅,胡适先生也闹鬼。晚年隐居台湾省的胡适念念不忘家乡惠州。“如果我以后有时间写自己的传记,我会用一大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胡适先生说这些话的时候,用的是绩溪家乡话。他还指出,徽州老家的生活是他的“个人文化背景”。那么,胡适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胡适先生的「个人文化背景」是什么?

1895年,四岁的胡适离开出生地上海,随母亲回到家乡上庄,在那里生活了九年。这一时期的上庄被称为“小上海”。十里杨林镇和五里后安街商店林立,车水马龙。而且村里更多的人出去经营,有的已经小有名气。王立争到了上海,创办了“王裕泰茶庄”,成为上海有名的茶王,并在杭州西湖边建了一座别墅。与胡适同属一家的胡开文墨业走向全国市场。

九年的故乡生活对胡适有着深刻的影响。6月5438+0933 165438+10月15在谈到绩溪县志的编纂时,胡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县志不应只看小纪溪,而不应看更重要的“大吉溪”。如果没有“大吉溪”,小吉溪早就饿死了,也就不再是一个局面了。新记录要列为“大吉西”,路线要按各都城来画,要看各都城迁徙的方向和作战的种类。

我出生在惠州,十三四岁,在国外丢的。惠州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出了无奈的选择。胡适先生曾经说过:

徽州地区全是山地,以美著称。这个地区的河流都是从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流入钱塘江。因为山区很贫瘠,惠州的耕地很少。每年的农产品只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三个月左右的食物。食物的短缺只能通过从其他地方购买来补充。所以,为了生存,我们惠州山区居民不得不离开农村,去城里做生意。所以,千百年来,我们徽州人注定要成为商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商帮:徽商和晋商。两人都在贫困山区,靠种地无法生存。这种生活状态的不利,让他们只有一条出路:做生意。

[采访内容]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学文

徽商是徽商,是区域商人。他们应该早一点出发。五代以来就有个体商人,而不是集团。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跑来跑去的商人集团。应该说是明朝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以后,隆庆开始这个时期以后,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

南宋时,朝廷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促进了临安附近区域经济的相应发展。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徽州人开始“到处买”茶叶、笔墨、宣纸、木材。

徽州商帮作为一个商人群体,形成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从这个时期开始,“会”和“上”或“会”和“家”组合成一个词,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被当时的人们广泛使用。

【采访内容】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

有一个显赫的官员,就是非常显赫的官僚。退休后,他回到了离上海不远的松江。有一个老人,也就是说上了年纪的人,在当地是个有名气的人,跑进他家,总要向他鞠躬行礼,以示敬意。然后官僚非常惊讶。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尊敬?老人说了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松江一带的财富都被徽州人搬走了,现在你老人家已经好心把这些财富带回来了,我为什么不应该对你表示一下敬意和感谢呢?那么这个官僚当然感到羞耻。这个寓言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这个官僚收集人民的脂肪和浆糊。

松江的钱都是徽商赚的。《云里杂识》中的记载表明,松江是明成化初年徽商最活跃的地方,徽商一词最早流行于此是有道理的。

“徽州风俗,市十三,天下十七”。明代嘉靖以后,徽州商人数量大增,徽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一支强大的商业力量,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甚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葡萄牙等地。所谓“两淮八商,夷人总居第四”,就是徽商在盐业领域开创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叶、木材、典当等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康乾年间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一时期,徽商的商业资本之庞大,追随者之多,活动区域之广,经营板块之多,经营能力之强,是其他商人无法比拟的,徽商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采访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栾成贤。

当时徽商集团有这样一个评价,就是北方的晋商,南方的徽商,都是名列前茅的。徽商集团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徽商自身的特点。经济学认为,一般来说,商业活动的条件需要市场,第二是资本,第三是资本。这个资本指的是人力资本,也就是商人本身的素质。人们通常重视什么?市场重视资本,也就是那种钱的资本,却往往忽略了人力资本。事实上,在商业活动中,人力资本在某种意义上和某些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徽商,也就是徽商,在人力资本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徽商迅速崛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其深层次的文化基因。

惠州是移民社会,避乱是移民的第一原因。地理上,被大山阻隔,与世隔绝的惠州,成为了避乱之地&;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