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历史演变

保定在殷商时期是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时期是燕赵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燕和中山分别在中国建都。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封三十六郡,改河北省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就在此。后来保定成为河北的大都市,所以保定不叫上谷。

北宋剑龙元年(960年),清苑县设立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保塞军升为保州,庆元县改名保塞县。金宝仔县改名庆元县,恢复满城县。宋春华三年(992年),李稷宣布宝州建城,加深外国城,修营,疏浚一亩春江,造船运粮,宝州始于成都。由于地处宋辽边境,宋辽在这里打过很多仗。金代末年,宝州城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金天会七年(1129),在宝州设立顺天军,宝州为顺天军驻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重划街道,划定房屋,修建府衙、寺庙、园林,修筑土墙,疏浚护城河,将一亩泉水引入城内,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了城内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修建了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州城的基础。新建的宝州市是通往首都的门户,是雁南的大都市。元太宗十一年(1239),保州为顺天道行署,元十二年(1275),顺天道改为保定道,辖1录部、7州8县,州领11县,称“保定”。

明洪武元年(1368),保定路改为保定府。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决定迁都北平(迁都后改名北京),并将北方平行都城改名为大宁都城,并迁至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治安安全。明惠帝建城四年(1402),巡抚山梦加固城墙,用砖石筑城,筑口女儿墙3710米。隆庆时期(1567 ~ 1572),张烈文等三位知府将土城逐步改造成砖城,加固加塔。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地理位置,确定了城市的形状。城市外围基本呈方形,但西城南部呈弧形,向外突出500米,整个城市呈满靴状,因此有“靴城”之称

清朝沿用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总督驻保定,为直隶省省会。保定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最开始是保定府,永乐年间是大宁府。保定之名,意为保卫大都市,稳定天下,多为北京。保定自古以来就是京畿重地。元朝设县,明朝设府为直隶总督署。从雍正八年(1730)到清末(1911),直隶总督都驻扎在这里,一直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1948 165438+10月5日解放军围攻保定。165438+10月22日凌晨,驻保加利亚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入城,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河北省中部直辖市。

1949八月1河北省成立,保定仍为省会。8月9日,保定特区行政督察办公室成立。

1954年定县地区撤县,部分县属保定地区。

4月1958,省会迁至天津,10月29日11,保定地区所属22县合并为保定市、定县(今定州市)、阜平县、涞源县、涿县(今涿州市)、易县、莱文市、徐水市等。

1960年2月,院校城市合并,称保定市。1961年5月,保定特区建制恢复,市属县改特区,合并大县陆续撤销。1962年,恢复22县1市建制。省会1966迁回保定,1968迁回石家庄。

1968年8月18日,保定地区改为保定地区,成立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变更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

1983 165438+10月15,保定脱离地区,重新成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

1986年5月7日,清苑县下辖,保定市下辖新城、南市、北市、郊区、清苑县(今清苑县)、满城县四区两县。

郊区1987取消。

1994 65438+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组成新的保定市(地级)。

2065438+2005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保定市新城区更名为竞秀区;同意撤销保定市北区、南区,设立莲池区;撤销保定市满城县、清苑县、徐水县,设立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保定的行政区划由三区18县和两个县级市变为五区15县和两个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