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安县有哪些乡镇?

有16个乡(镇)。

名称:埠河镇、斗湖底镇、夹竹园镇、闸口镇、杨家场镇、马壕口镇、藕池镇、黄山头镇、甘家场镇、孟家溪镇、张田寺镇、南坪镇、张庄铺镇、狮子口镇、斑竹荡镇、毛家岗镇。

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部,隶属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临汉湖,西接巴蜀,南接湖南、广东,北接陕西、河南。它被称为“七省隧道”,与洞庭湖平原一水之隔,与荆州古城第一桥相连。著名作家毕约先生曾有“白银公安”的美誉。

公安县辖16个乡镇,面积2258平方公里,人口107万。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历史的发展

公安,原名七省隧道,原名“梅园”。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第五年),就建立了建陵郡(公安县的前身)。该县是长江天险,也是南北黄花驿道(现207国道)的十字路口。东临汉和上海,西接巴蜀,南接湖南和广东,北接陕西和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到209年,刘备率领荆州牧,在油河口扎营,取“左公扎营”之意,改醴陵为公安,企图一霸天下。公安县的名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219年,孙权乘刘备入川之机,回纥取荆州,郡名醴陵。

280年,在醴陵设江安郡,郡内设二胜州。548年,江安县改为公安县;589年,夷陵郡、永安郡并入公安,公安镇改名为南郡,任荆州总经理。七四二年,公安属靖南节度使管辖;925年,荆南使高继兴分封桂晶、桂夏三州,称南平王,以江陵为都城,南平为公安郡。北宋初年,公安属荆州湖北路江陵府,后称荆南府。1130,公安县升为公安军,任镇知事;1135年公安军裁撤,恢复公安县,隶属京南府,1364年公安隶属湖广省荆州府;1376,公安湖广首席秘书,第二郡;1912,公安属湖北省京南路;1932,公安隶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办公室。1949年7月公安解放,归荆州专员公署领导;1968,公安受荆州区革委会领导;1978公安隶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1995隶属荆沙人民政府。1997,公安县属荆州市人民政府领导。

建陵县初建时,县城位于柴琳街,又称醴陵街。280年,设县城为二胜州。南北朝末年,二胜州被河水冲走,县城迁到油口,取名梅园,筑砖墙。“周围三里有奇景”,四门,上有城楼,东有蒙城门,西有醴陵门,南有崇明门,北有大新门;1628年,梅园失火,昼夜不停地燃烧,致使城内外的衙门、民间、寺庙、城楼等被烧毁,700余人遇难。毛根据的建议,请求将警备队移至教苑,修筑一土四门;163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逼近荆州,保安总司令邹至友对朝廷说“贼寇四起”,“够寒心的”,要求迁到朱家岗。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烧毁所有新城,县城再次迁至焦元。

1648年,郡迁斗湖堤,只建府衙,不建城墙。1651年,郡迁至朱家岗,衙门大门重修。1717重建县城,“五里三分围”,建四门。1873松滋河堤决口,公安被淹。县城被水冲走后,迁到了唐家岗。第二年,修建了一座土城,“绕城550尺”。四座城门建有城楼,东有朝阳门,西有宝城门,南有文星门,北有银根门。辛亥革命后,民国县府仍设在城内;1926更名为县政府,驻地不变。

1938 165438+10月11、九架日军侵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南平,县城城墙全部被毁,县政府迁至狮子口;1943三月搬到王家场,六月搬到苏宝;1944 65438+10月搬到申锦都;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8月,县政府迁回南平10年6月;1949年7月,公安县解放,县人民政府驻南平;靖江县新设1952,人民政府驻斗湖大堤;1955公安县与靖江县合并,人民政府迁至斗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