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日本八路军回到日本后面临怎样的处境?

9月2日上午,30位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老同志、抗战将领、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被中国* * *授予勋章,其中一个日本名字格外引人关注。他就是97岁高龄的日本八路军战士小林宽澄。抗战时期有多少日本八路军,回国后又面临怎样的境遇?抗日战争时期,相当数量的日本反战积极分子活跃在中国。他们的主要来源是因军官虐待而被俘或投降的日本士兵,以及流亡中国的日本* * *党员和左派分子。到抗战结束,日本在华反战人士保守估计近1500人。

1939 65438+10月,山西省武乡县王佳宇村,日军俘虏赛亚裙、小林武夫、冈田良雄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元旦宣布加入八路军,成为第一批“日本八路军”。当年6月165438+10月,赛亚裙等7人在辽县(今左权县)成立了日本士兵觉醒联盟,这是中国第一个战场上的日本反战组织。1940年5月,在日本总书记野坂健三的指导下,俘虏日军士兵森健、春田等人成立“中国反战同盟”延安支部,1943年2月改编为“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到1944年底,该组织已处于敌后战场。

1942期间,日本在华反战联盟确定了多项反战宣传政策,包括利用日本士兵的乡愁宣传八路军“不杀俘虏”的政策,鼓励弃战投降;鼓动日军基层士兵反抗长官,激化官兵内部矛盾;唤醒日本士兵的无产阶级革命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侵略战争的反动性。他们的三大“杀手锏”是战前喊话,发传单,送慰问袋和信件。

1943期间,日本反战积极分子在八路军、新四军各战区散发了一百多万份传单。大部分内容是缅怀日本故乡,说明时局,“以情说理,双管齐下。”曾经被俘的日本兵也给曾经的连队战友写信,得到回信的几率从1/10到1/3不等。逢年过节,他们还会给日本兵送去装有笔记本和肥皂的慰问袋。虽然被日军严令禁止,但很多日本兵还是把这些“私人”的东西留下,互相传阅。日本左翼团体称,抗战中后期,日本反战人士的“草根造反”有效打击了日军士气。在正面战场上,日本反战组织也发展迅速,其主要领导人是著名左翼作家卢迪根。他建立反战组织的努力得到了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帮助和关怀。1939 12、中国日本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在桂林成立,有卢迪根等10名成员。组织成立后,卢迪根立即带领成员离开北面的昆仑关,冒着枪林弹雨,向阵地上的日军喊话。

1940年,中国日本反战联盟重庆总部成立。同年,该组织的抗战剧《三兄弟》的巡演被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叫停。8月,1941,* *以“思想不正”为由强行解散该组织,将除卢迪根外的成员投入贵州镇远某战俘营,实施隔离监视。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小新四军事件”,引起国内外舆论哗然。

后来,* * *在政治部内部成立了“露蒂研究室”,并安排了包括露蒂根在内的少数日本人搜集日本情报。然而,反战组织的大多数成员都被关押在战俘营中,许多人因病死亡。到日本投降前夕,还剩下170人左右。在回到日本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日本八路军”和左翼反战人士陆续回国。他们大多成为和平主义者和对华友好人士,并通过书籍、报刊文章和演讲不断宣传。他们真实地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侵略战争的不公,所以他们有“与中国友好”的坚定立场。

此外,他们对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宽广胸怀印象深刻。小林宽澄等人记得,他们放弃侵略者身份后,中国人民原谅并接纳了他们,人民把他们当客人,为他们保存粮食出口,彻夜站岗,甚至献出生命掩护他们。这些日本反战人士成为中日友好的坚定捍卫者,这是“对日本人民最善良感情和关怀的回报”。

“日本八路军”回国后,大多遭受不公正待遇。赛亚裙、小林宽澄等人被打成“汉奸”、“热血分子”,长期被* * *监视,找不到工作。国内很多反战联盟成员只能打零工维持生活,晚年穷困潦倒。他们经常受到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骚扰甚至威胁。

近年来,在日本社会整体保守的背景下,这些日本反战人士更是备受排挤。他们中的一些人说,他们不在乎被视为“外星人”甚至“叛徒”。他们担心的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甚至“把战争当儿戏”的日本人,在年老离开这个世界后,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如何处理与邻国人民的关系,这是相当令人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