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起源

农历是在农历(夏历)的基础上,结合了阳历的元素,吸收了阳历的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

中国的传统历法也被称为阴历、农历、夏历、农历和农历。农历不是单纯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作为月的长度,加上树干历法的“二十四节气”成分,参照太阳的回归年长度作为年。通过设置闰月,平均日历年可以适应回归年。

农历是以农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的历法。所以严格来说,中国农历不应该叫阴历,应该叫阴阳历。它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均一年是十二个月;闰年是十三个月。

扩展数据:

中国的农历是以太阳和月亮为基准的,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阳周期。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需要对太阳的运行有严格的认识,所以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制定了“二十四节气”。

现在看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占黄道。太阳从子午线零度开始(这时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每次前进,150为一个节气,一年运行3600次,可分为24个节气。

在古代,人们没有类似的概念。他们首先找出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和最短的一天。根据这两点,把一年分为24等份,每个等份取一个名字,得到24个节气。

1,

3 ' ' ' ' 23等奇数为“结”,即“立春、景哲、清明、长夏、芒种、小暑虎、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布为第二,

偶数,如4...24是“气”,即“雨、春分、谷雨、小满、夏、大暑、初暑、秋分、初霜、小雪、冬、大寒”。现在人们已经把它们放在一起了。

百度百科-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