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传说简介

敖包祭祀活动简介

敖包,蒙古族?堆?意思是把石头堆在草原的高山上作为平台,重叠起来做成圆锥体。敖包的垂直旗杆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祭敖包一般在夏历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举行,有的在7、8月份。仪式结束后,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传统文化体育活动。[1]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一般位于高山或丘陵上。它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锥形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头上绑着动物的毛角和经文布,四周是一块燃烧着雪松木的垫石。敖包旁边是挂满全羊、马奶酒、黄油、奶酪的树枝。祭柄时,古代萨满巫师击鼓诵经,朝拜祈福;现代,喇嘛焚香生火,颂经念经。牧民们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了三圈,祈求上帝的保佑。蒙古族牧民沿袭着祖先原始的宗教信仰,认为高大雄伟的山脉会通向天堂;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对山的崇拜和对神的祈祷都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祭祀敖包祭祀敖包: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就是祭祀敖包。敖包也管用?Ebo?,意为土堆,即人工堆砌的石头和土堆。早先蒙古人认为天地是人类生存之源,特别崇拜。由于天地之神没有偶像,所以人们把敖包堆起来作为一种象征,敖包也因此成为崇拜的对象。人们通过祭祀敖包,祈求天地之神保佑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祀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的甄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根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式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血祭就是在敖包面前,献祭宰杀的牛羊。认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祭祀才能报答天地的恩情。酒祭就是在敖包上撒上鲜奶、奶油、奶酒进行祭祀。火祭就是在敖包前面笼一堆火,把煮好的牛羊肉丸子和肉块放进去。人们向火鞠躬。玉祭是古代人以自己喜爱的玉器为供品而进行的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表现了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平安幸福。

祭祀敖包的规模和形式多种多样。旗有旗敖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时,官民共同进行仪式活动。先请喇嘛烧香点火,念经说文章,大家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走三圈,跪拜。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宴会。开心时举办赛马、射箭、摔跤、歌舞等传统盛大那达慕活动。

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祀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人民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祀敖包历史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也叫?Ebo?、?脑袋瓜?、?堆?、?石堆?、?鼓胀?等等,中文是什么意思?堆?。敖包是用石头砌成的,堆着泥土。大多建在山顶和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看起来像烽火台。《中国民族风俗志·卷九》云:“鄂博处处圆。它的顶部覆盖着一个立方体角落的佛经旗帜,哈达埋在它的上面和下面。五谷银两,年年必祭。”

在牧民眼中,敖包象征着神在他处,代代相传。以前内蒙古的各种盟旗、苏木、寺庙都有自己的公敖包,富裕家庭也建几个敖包,每个敖包都有自己的名字。阮奎生《蒙古吉林风俗》云:?香山墓上放着石头,挂着丝绸,以示祈祷。报完赛就种上木桌,叫Ebo。过的人不敢犯罪。?敖包是蒙古牧羊人的圣物。

起初敖包是部落建造的。每当人们出门远行,无论经过哪里,都会下马向敖包顶礼膜拜,祈求平安。我们需要给敖包加点石头或者土,然后马上过马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的传播,到了清代,就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敖包节的习俗。祭祀通常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祭敖包起源传说

蒙古族祭祀敖包的习俗历史悠久,祭祀的内容非常丰富。蒙古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心目中,

确实有崇拜敖包的至高神吧?永生?蒙古人赋予它巨大的力量。《元史》卷七十二记载了祭天的习俗:?元兴朔墨,代表祭天。衣服的质量还是不错的,祭祀的器皿也很纯净。皇帝的皇后亲吻他们,祖先帮助他们祭祀。他们的意思是深刻而古老的,他们报了原,出于自然,不强烈。?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中,天地一体,认为天给人生命,地给人形体。因此,他们尊天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父亲?,称呼地球为?乐山的妈妈?。他们还崇拜山川,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灵在掌管。因为蒙古人崇拜万物为神,所以也崇拜山和土地的其他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这种圣地可以分为两类:共同的和个人的。这另一个圣地叫敖包。所以祭祀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也不是祭祀场所。祭祀敖包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祭祀各种神灵。

这种圣地是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的,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对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景观有祭祀的意义,所以是祖籍的象征。蒙古语中的姓氏一词来源于敖包一词。内蒙古乌审旗哈横、艾古金、和合德、察哈尔的敖包,以氏族为单位供奉,以乌审旗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所以敖包是氏族的象征,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在古代,辽阔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连,方向难辨,道路难以确认,界限容易模糊。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石头堆起来作为标志。敖包,原指游牧路口和道路上用石头或泥土堆成的石堆或土堆,用于标记。如《清惠典》所记载:蒙古?凡有游牧之边,无山无河为志,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作为祭祀和供奉的对象。于是,原本的地标和路标就成了牺牲山。

供奉敖包神、路神、村保神等神灵的场所,可根据需要修建。

敖包的供品最初是自然神,后来包括祖先神。总之敖包成了神仙住的地方。敖包成了某个宗族、某个苏木、某个地区的守护神。方冠诚《参军杂记》说:?在峰峦的高处,把石头堆成一个土堆,就叫鄂博,意思是上帝活着?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Obo,累了沙砾去拜神?所以它是人们朝拜的圣地。

祭祀敖包的起源没有证据可以考证。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牧民过着游牧生活。

牺牲敖包狩猎的生活。人家葬礼一直都是天葬,尸体都是木头做的?车乐?漫无目的的在草原上行驶,每当尸体倒下,都会被自然的掩埋在露天。因为牧民思念亲人,所以每年都要到亲人安葬的地方哀悼。但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埋葬的地方呢?所以,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埋葬亲人的时候,随身带一只驼羔,在埋葬地点放出驼羔的一部分血。第二年,带着骆驼小羊的妈妈或者两岁的骆驼小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寻找。如果在某地发现了骆驼或驼羔,那就是埋葬亲人的地方。这个时候,牧羊人要放几块石头或者拜几把土,给自己的亲人献祭,寻求他们的祝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敖包形成了。同时,祭祀敖包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祀敖包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