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叛乱的真相为什么会染指半个梁朝?

说起侯景之乱,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

据史书记载,东魏叛乱失败后,侯景率领八百将士逃往梁朝避难。他认为他只能依靠别人。结果他先是占领了淮南梁朝的军事重镇寿阳,然后在淮南揭竿而起,率领区区八千人渡过长江,直接把梁朝搞得天翻地覆。他不仅攻破了梁朝的都城,还饿死了梁武帝,最终导致了梁朝的灭亡。

对此,很多人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自然很好奇。侯景作为东魏败局中逃出来的义军,在江南没有根基,手下只有八百人。即使后来他渡河攻打首都建业时,他的军队也只扩充到8000人。凭这点实力,他凭什么能把整个江南翻个底朝天?

按照目前流行的解释,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梁武帝晚年昏庸,无限放纵侯景;二是侯景自身军事才能出众;第三,是梁朝皇室内部勾心斗角造成的。

总的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如果南朝皇帝昏庸,皇族内斗,外国势力就有可乘之机,甚至区区800人就能横扫江南。东晋末年以来,南朝皇帝昏庸与皇族内斗同时发生的现象从未停止过。但是,北方有哪个君主或将军曾经抓住这个机会,把南朝搞得天翻地覆?

不用说,如果侯景的军事才能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那他在东魏招兵买马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好好对待梁超呢?甚至,侯景攻下梁都建业后,自己的军队达到近十万人,为什么反而死于贫困?

所以在我看来,要想知道侯景叛乱背后的真相,还得从更深的背景中寻找更多的原因。

侯景和梁武帝。

侯景,山西朔州人,原是尔朱荣的部下。后来高欢消灭了尔朱荣家族后,侯景依靠与高欢同在淮朔镇的镇兵,又都参加过六镇起义的旧友,于是带领百姓向高欢投降。高欢也很重视侯景,不仅封他为司徒,还让他统治河南一带,拥兵数百。

后来高欢死后,侯景拒绝接受高欢的儿子高成,率军造反,企图夺取东魏政权。当时侯景的疆域主要集中在四战之地河南,与西魏、梁朝相邻。为了防止他们趁火打劫,侯景在起兵之初就和西魏、梁朝取得了联系,把自己的一部分地盘让给西魏、梁朝,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从梁武帝的角度来看,现在他的死敌东魏帝国造反了,他自然希望这个造反会愈演愈烈,这样他就可以浑水摸鱼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即使侯景不主动加入,梁武帝也会选择支持侯景;且不说侯景此时已经主动提出加入梁朝,那么梁武帝自然需要支持他。

在此背景下,派国务卿杨、等人率军北上迎击侯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武帝此时的选择其实是一个非常正常的选择,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接下来,按照正常的发展,有两种结果:一是运气好的话,可以趁机占领敌国大片地区或者俘虏敌国大量人口;第二,运气不好,可能会元气大伤,狼狈回来。

当时的梁军恰好遇到了第二种结果,因为当时东魏帝国内部非常稳定,侯景无法突破慕容少宗的防线,所以三个月后,侯景的军队不战而败。至于梁朝的军队,很快就被东魏的军队打败了,侯景只好率领仅存的八百残兵逃到了梁朝的地盘。

侯景叛乱

狼狈逃往梁朝的侯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穷途末路了。因为,此时侯景的身后,只有八百人还在跟着他。有了这个实力,侯景已经完全失去了纵横开合的资本。甚至对梁来说,他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所以,按照正常的发展,到了梁朝侯,恐怕就只能住在寄人篱下的房子里而被别人看不起了。甚至有人说,为了与东魏帝国和解,梁武帝曾计划将后景归还东魏。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的侯景,已经沦落到“人为”的境地。

然而,出乎任何人意料的是,就在侯景穷途末路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首先,他带领区区800人占领了淮南梁朝的军事重镇寿阳。然后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率领八千人从寿阳起兵,一口气渡过长江,攻破建业,直接搅得梁朝灭亡。

那么,侯景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转身的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侯景的嫡系只有800人,缺乏威胁梁朝根基的实力,这使得梁朝很多利益集团都愿意和他合作。

很多人总是惊叹侯景只用八百人就能纵横江南,仿佛侯景要是有几万、几十万的嫡系部队就能创造更大的辉煌。但实际上,侯景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个奇迹,是因为他自己的军队只有800人。

换句话说,如果侯景带给梁朝的兵力不是800人,而是8000人甚至80000人,侯景要想不渡过长江,而在长江以北的淮南立足,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如果侯景率领如此庞大的军队进入梁朝,不要说江南的利益集团,就是淮南的利益集团,也会把侯景视为最危险的敌人。因为面对这样的侯景,大家都会担心被他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梁朝的各大利益集团和军政首脑绝不敢轻易与他合作,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虎皮换来。

问题是,当时侯景只带了区区八百人到梁朝,情况就变得明显不一样了。因为,侯景在梁朝没有根基,和任何利益集团都没有联系,他显然不可能对梁朝各大军政大佬和利益集团构成威胁,至少大家会这么认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人在选择与侯景合作时,会感到更加自信。因为,和侯景合作,一方面侯景可以充当他们手中的“枪”,做自己不方便的事情,占渔民自己的便宜;另一方面,他们也不用担心侯景的反控,甚至在达到目的后,还可以随时把侯景拿出来当替罪羊,至少不会是在引狼入室。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侯景来到梁朝的地盘后,淮南的很多军政大佬开始跳出来与侯景合作。于是侯景刚来到梁朝的地盘,淮南一个叫刘申茂的军政长官马上跳出来,力劝侯景占领淮南军事重镇寿阳。然后,侯景轻松占领了寿阳。

从某种意义上说,侯景占领寿阳后,梁武帝也考虑到侯景自己的军队只有800人。即使占领了寿阳,他也缺乏真正控制淮南的能力,所以他不想马上对侯景采取强硬措施,以免逼到最后一站侯景,造成不可控制的后果,让大家觉得梁武帝容不得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侯景自己只有800人的军队是他的劣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恰好是他后来实现反击的重要优势。

第二,梁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严重损害了淮南地方利益集团的利益,导致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梁王朝。

公元500年,南齐投降北魏,导致以寿阳为中心的淮南地区被北魏帝国占领。501年梁武帝称帝时,为了收复以寿阳为中心的淮南地区,与北魏进行了近30年的战争。

直到公元527年,北魏六镇叛乱愈演愈烈,北魏无暇顾及南方,梁朝才成功借机收复这一地区。但由于这一地区已经被北魏统治了近27年,梁朝要想完全控制这一地区,自然需要在这里加强中央集权。

于是,在接下来的20年里,梁武帝不断地派遣官员向淮南地区渗透,同时也通过各种措施削弱淮南土豪的权力和地位,使他们全心全意、老老实实地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管辖。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梁武帝的一系列举措自然加强了梁朝对淮南地区的控制;问题是,从负面来看,梁武帝的这些措施严重侵犯了淮南地方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因为中央政府在淮南地区的权力增加了,意味着当地权贵家族的权力减少了,意味着这些家族占据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减少了。长此以往,大家都会很不满意。

在这种背景下,当侯景带领区区800人来到淮南时,淮南的这些地方利益集团找到了机会。因为,侯景不是现成的“枪”吗?关键是这支“枪”相对容易控制,于是这些对梁朝中央政府充满心机的利益集团,开始鼓动和支持侯景对抗中央。

于是,侯景先不流血占领了淮南军事重镇寿阳,后在率兵攻打时,军政主将董主动开闸投降。侯景率兵攻溧阳时,溧阳太守庄铁向侯景投降。当然,正是因为侯景有淮南当地利益集团的支持,梁武帝得知消息后只能逆来顺受,大事化小,甚至不得不安抚侯景,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因为,如果梁武帝不接受这个事实,他只能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是,如果梁武帝用武力解决,将迫使淮南当地利益集团公开与他决裂。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淮南局势失控,最后旁边的东魏帝国白白便宜。因此,梁武帝不得不对侯景足够慷慨。

第三,梁朝藩王权力太大,大家都想抓住机会夺权,所以不惜请狼入室。

本来,如果没有新的外力推动,侯景占领淮南后,他和梁武帝不会在短时间内公开对抗。相反,他们会维持表面的和平。因为,以侯景现在的实力,就算淮南地方利益集团集体支持他,他也缺乏与梁朝对抗的资本。至于梁武帝,主要是怕战后把淮南局势搞乱,让旁边的东魏坐收渔翁之利。换句话说,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

问题是梁朝的各大俘虏在这个时候忍不住开始蠢蠢欲动。当年,帝国建立后,梁武帝采用分封王的办法,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侄子、孙子成为梁帝国中央和地方最重要的军政首脑,掌握着帝国最重要的权力。

关键是,对于太子小刚,梁武帝怕他权力太大,提前夺权,所以对他的限制很多,加上他性格比较温和,导致他实力很弱。在这种背景下,这些诸侯王自然不会侍奉萧纲太子。甚至,梁武帝的权贵子侄们已经有了不安分的想法,以至于太子小刚都害怕了。

关于这一点,《资同治鉴》曾记载过这样一段话:“皇帝老了,儿子们互相不服气。少陵王肖伦是丹阳尹,王向东孝义在江州任职,武陵王小荠在益州任职。都是大权在握,超越皇帝。皇太子萧纲恨之入骨,常选精兵保卫东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梁朝的权力结构,即使没有侯景,只要梁武帝一死,梁帝国就会陷入类似西晋八王之乱的局面,因为这些藩王实力太强,自成一派,太子萧纲根本控制不了他们。只是,因为侯景的到来,让这些野心勃勃的藩王们不用再等梁武帝的死了,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可以借侯景之手,直接杀掉梁武帝,提前夺取政权。

在这种背景下,的侄子、时任梁朝长江防线最高统帅的萧率先与侯景眉来眼去,于是侯景率领区区8000名士兵,轻而易举地渡过长江,直捣梁朝都城建业。

接下来,其他王公带着勤王大军赶到后,都别有用心,按兵不动,甚至私下调戏侯景。在这种情况下,以梁武帝为代表的中央政府自然看不到出路。

第四,当时梁朝社会矛盾空前激烈,使得侯景能够顺利地从底层民众中汲取力量,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小集团。

本来,以侯景所拥有的嫡系实力,就算成功攻破梁朝都城,也只是给别人做了嫁衣,根本逃不出小的掌控,更别说篡位自立了。问题是,当时的江南,因为阶级固化严重,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穷人家的孩子对士绅非常不满,都希望改变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侯景决定利用阶级矛盾壮大自己的小集团,于是他让自己的首席顾问王维为自己写一篇煽动底层不满的文章。他号召广大底层民众揭竿而起,共同推翻士绅的统治。而且,侯景说话算数。他下令,任何愿意养活自己的奴隶不仅可以恢复自由人的身份,还可以获得晋升到更高职位的机会。

侯景的命令下达后,梁王朝境内的广大奴隶,一时间纷纷奔向侯景的军队。对此,史书曾记载:“三日之内,数千奴隶逃离帝都,向侯景投降。侯景给予丰厚的赏赐,分发给各路军队。这些奴隶心存感激,为他努力工作。”

当这些奴隶都投靠了侯景,侯景自己的军队自然越来越强大。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这些奴隶背叛士绅是不可原谅的,所以如果侯景失败了,他们肯定没有好下场,所以他们只能死心塌地的为侯景卖命,跟侯景一路走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侯景围攻台城时,自己的军队已经膨胀到近十万人,小郑德自然失去了控制侯景的机会。于是入侵台城后,侯景把小郑德赶走,重新立太子萧纲为皇帝,自己掌管国家大事。然后篡位,在第二个基础上自立,登上王位。

当然,侯景此时的实力是很强大的,但是和整个梁朝的皇室势力相比,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而且在当时的社会,士族还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所以当梁朝皇室的内斗告一段落的时候,侯景想要继续以下层阶级的力量对抗梁朝的旧势力,自然是越来越看不到出路了。

摘要

侯景作为一个孤注一掷的叛逆者,能够只用八百人就占领淮南,然后渡江,然后攻破梁朝都城,最后篡位自立,登上皇位,实现了几百年来几十万甚至几十万人都没能实现的目标。

虽然侯景最终失败了,但单从这个结果来看,侯景的成就是一个奇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侯景叛乱背后的历史真相,就会发现在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侯景非凡的胆识和军事才能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借用了梁代存在的三大社会矛盾:

第一,淮南地方利益集团与梁中央政府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二,梁朝皇室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强大的藩王与弱小的太子之间的权力分配,使得很多藩王无法抗拒争夺皇位。第三,江南地区贫家子弟与士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大社会矛盾就是传说中的风口,而侯景和他的800人大军,正是因为巧合而站在风口上的“猪”。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没有侯景,也会有其他因素导致梁朝内乱。但是大多数人习惯于从侯景和梁武帝身上找原因,所以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梁武帝就变成了昏庸的傻子,而侯景就变得神秘起来,侯景之乱就更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