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子的发展史

约半个手掌大小,中间有木梁或竹梁,两边有密密麻麻的木齿或竹齿,这叫篦(bi),也叫篦簸箕。它是一种像木梳一样梳理头发的工具,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二十年前,炉排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因为它可以去除当时人们头发中常见的头皮屑和虱子;现在,即使在浙西偏远农村,由于海飞丝等洗发水的普及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完全退出了市场。与之相伴,逐渐消失在浙江人的生活习惯中,出现了缝制衣服的顶针。

壁炉从梳妆台上消失了。

最近几天,位于杭州中山北路的新迪达美容美发公司正在打折出售美发产品。其中,一种齿稀疏的“叉梳”将在此次打折后从公司的商品行列中被淘汰。公司的朱小姐说,十几年前在叉梳之前,在杭州是卖不出漏勺的。厂家更了解篦子的销售情况。安徽省泾县昔阳银根木梳厂负责人王先生说,最近一年半的时间里,该厂没有向浙江销售过一把梳子,甚至没有生产过一把梳子,这在泾县的梳子生产企业中是普遍现象。

安徽省泾县是中国最大的木梳生产基地,年产木梳7000万把,占全国总量的65%。安徽省泾县昔阳银根梳子厂,年产量600万把梳子,是当地的一家工厂。王先生解释说,梳子的制作工艺太复杂,有近30道生产工序,比普通梳子多7道,利润也没有其他梳子高。“更何况,没人要炉排。”

王先生说,他们从1987开厂就开始生产炉排,前几年年产量达到4-5万台。但是从2002年开始,很明显的是,漏勺卖不出去,他们只有在有订单的时候才生产。最近一年半,因为生产工艺调整为高档梳子,即使有订单也不生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