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的货币贬值到底有多严重?

根据经济学原理,一个国家每年发行的货币总量应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然后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一个数字。发行少了会导致通货紧缩和货币升值,发行多了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为了缓解财政赤字,很多国家会发行更多的货币,这固然可以填补财政赤字,但也会带来全国性的通货膨胀,让大家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让很多富人一夜之间变穷。

历史上很多朝代或者政权的终结都会有这样的情况。以人/国时期为例,人/国末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货币贬值最严重的时期之一。1935年,南京国家/人民/政府/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为防止白银外流,银元国有化,初步发行法币是好事。

但是,想法虽好,也要按照想法去执行。随着战争的爆发,南京的国家/人民/政府/政府财政越来越紧张,于是决定大量增发法币。整个抗战期间,法币发行总量达到5569亿,增长了近400倍。

如果说这期间的经济增长是几百倍的话,那肯定不是他,而是因为战争,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结果法币开始大幅贬值。

但在战后重建中,南京的国家/人民/政府/政府开始反复出招,最终导致法币的彻底崩溃。当初规定法币与汪伪在占领区发行的中国国债的兑换比例为1:200,规定占领区每人只能兑换5万法币。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一度无数法币汇聚上海,抢购一空。结果物价飞涨,法币一夜之间变成废纸。

看到法定货币在崩溃,国家/人民/政府/政府开始试图拯救它,并决定通过出售黄金来回收法定货币。在一年中,通过在库存过程中使用黄金,回收了近65,438+0万亿法币。事实上,这确实可以缓解法定货币贬值,但在同一时期,他们新发行了3万亿元人民币,是总回收的三倍多。

在这种情况下,法定货币终于陷入了贬值的深渊。据统计,从法币发行到1949,由于法币贬值,上海物价上涨了490万倍。形象地说,相当于490万元在十几年后变成了1元。

后来,眼看法币无法挽救,国家/人民/政府/政府又开始发行金圆券,并规定法币可以按照300万:1的比例兑换成金圆券。然而,金证很快重蹈覆辙,短短几个月,折旧率达到654.38+0.7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