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和下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要点

中国的古代人类

一、元谋人

1.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发现于距今约1.7万年前的云南元谋。

第二,北京人

1,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

2.北京人已经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经能制造石器,北京人已经用上了自然火。

3.穴居人已经能够手动生火。

第2课分散的部落聚居地

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

1,早期人类聚居地,通称聚落。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由血缘关系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宗族。

3.大约6000年前的半坡聚落。

4.半坡聚落种植谷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谷子的国家之一。

5.半坡定居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器皿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建筑结构:半地穴式。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2.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结构:干栏式。甘兰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第3课传奇时代的文明曙光

第一,炎帝和黄帝

1,颜地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炎帝,人称神农,是中国原始农业和医学的创始人。

3.黄帝制造宫殿、车辆、船只、武器和衣服,还要求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4.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姚顺的“退位”

1.通过选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来被称为“退位”。(退位制度)

第三,大禹治水

1,禹采取筑坝与疏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治水,被尊为“大禹”。、

第五课夏商周的变迁

一、夏朝的“家在人间”

1,大约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中国最早的国家),定都阳城。

3.夏柒继承父亲的王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退位制。

二、商汤毁夏。

1,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国王盘庚迁都殷(盘庚迁殷)。

2.盘庚迁殷后,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三,吴王进攻了

公元前1年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了以濠江为都城的周朝,史称西周。

2.西周时期,瓦被用于建筑。

第六课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在夏商周时期,社会等级是以血缘关系来区分的。

第七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侠

首先,齐桓公占据主导地位。

1和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2.春秋时期的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3.在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是第一霸。齐恒公任命管仲为丞相。

4.齐恒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提出了“尊王拒洋”的口号。

5.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开候盟会议,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第二,拿下中原

1,楚为南方大国,向中原扩张,与晋相遇,两国在城濮交战,晋成为中原霸主。

2.楚庄王北征中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成了霸主。

第三,团结连横

1,公元前475-221年前,都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2.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汉。

3.六国中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联合”;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广交朋友,远攻,各个击破,被称为“连横”。

第8课由铁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

第一,从千户耦合到个体养殖

1.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里集体耕种。在古书中,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被描述为“耦合成千上万的作物”。

2.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史书将这一时期记载为“公工迟”。

二、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公元前1、356年,秦国开始改革(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充实强兵。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准备户籍,加强处罚。奖励生产。奖励军人。承认土地是私有的。实行县制。统一测量。

4.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后,秦国富强了,国力大增,为以后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第二,举世闻名的青铜器

1.青铜是铜、锡和铅的合金。

2.商代出土的慕斯武鼎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也叫铭文。

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第一,孔子

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

2.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入《论语》。

第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有开拓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不同思想流派称为“百家争鸣”。

2.掌握各个学派(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

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一,造福未来的都江堰

1,都江堰(战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天小堰”、“宝瓶口”组成。

第二,神奇的钟声

1,铜钟是周期性贵族在祭祀仪式、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2.编钟:古代常将几个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被称为编钟。

第三单元统一的秦汉帝国

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

1、长平之战(秦-赵):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赵国军队。(相关成语:纸上谈兵)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

3.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吞并朝鲜、赵、魏、楚、燕、齐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之间的长期割据战争,将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陈广起义

3.时间:公元前209年。

4.地点:大泽镇。

5.起义期间建立的政权:张楚政权。

6.陈胜光武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7.相关成语: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三、楚汉战争(项羽-刘邦)

1,鸿门宴

2、项羽——无脸见江东父老。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首先,废除分封,建立郡县(政治上)

1,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

2.在地方层面:建立县制。郡守称为郡守,郡守称为县令。

第二,车在同一个轨道上,书也是一样的(经济方面)

1,统一书写,货币,度量衡

2.秦始皇规定小篆为标准文本。

3.秦始皇规定秦国的货币是圆方孔钱为本位货币。

三、匈奴、长城(军事)

1,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秦长城是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第四,焚书坑儒(思想方面)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汉武帝促进了统一的格局。

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第二,削弱封国力量,发布“恩宠令”。

1年,汉武帝采纳了朱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第三,强化监督体系

1,在中央设置一个队长。2.在地方一级,设立了秘书处(13)。

秦汉时期探索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2.西汉的亲秦政策:昭君入塞上。

第二,张骞与西域交流。

1,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①时间:公元前138年。

⑵.目的:联合大岳进攻匈奴。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

3、西域集:

①时间:公元前60年。

(2)意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新疆正式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横跨欧洲和亚洲的陆地通道)

(1)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

(2)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从长安到河西走廊,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

(3)丝绸之路的最后目的地:欧洲。

(4)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因为中国的精美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⑸、丝绸之路上经济交流的主要商品:

向西传播: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中国)

东方:皮毛、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

高级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竹简和帛通常被用作书写材料。

2.西汉初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改进的纸叫“蔡侯纸”。

4.在3-4世纪,纸的使用在中国相当普遍。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张仲景是东汉杰出的内科医生。张仲景是《伤寒论·杂病论》的作者,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2.华佗研制了全身麻醉剂“麻非散”,并成功地进行了剖腹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号称“神医”。

第三,《九章算术》

1和九章算术总结了秦州到汉代的数学成就,还总结了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

2.《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的形成。

3.周快舒静(西汉)最早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左右。

繁荣的文化

一、东方佛教与道教的兴起

1,佛教

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2)佛教在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

(3)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4)佛教教义: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痛苦。只有忍受目前所有的痛苦,信佛修行,才能得到来世的幸福。

5.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传播。

2.道教

(1)道教,诞生于东汉时期,是中国本土宗教。

(2)东汉以后,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共存互补的局面。

二,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史记》载文130篇,52万余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主要历史事件。

第三,浩浩荡荡的地下军阵

1,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二十课三国鼎立的形成

第一,曹操统一北方

1.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2.200年,曹操击败袁绍,赢得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三国分裂

1、208年,曹骏与孙权、刘备交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建都建业。

南方经济发展

首先,人口向南方迁移

1,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2.西汉时期,中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3.北方人口开始南迁的原因:逃避战乱。

4.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地区。

相关成语:祖逖——闻鸡起舞。

二、淝水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东晋(胜利)-前秦(战败)。

2.相关成语:一草一木都是兵,风里都是恐。

第三,江南的经济发展

1.农业:长江以南广泛种植小麦和水稻,雾灵山以南种植双季稻。

2.丝绸业:三国时期的蜀锦。

3.冶金工业:发明了浇钢的方法。

4.瓷器行业:青瓷。

5.城市:建康。

6.230年,孙权又派人(魏文)开船到益州。

第22课北方的种族融合

第一,少数民族在边境地区的迁移

迁入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儿帖、边地、羌族等,统称为“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从平城到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改汉服,学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第23课科技引领世界

一、祖冲之与皮

1,祖冲之——南朝著名科学家。

2.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大约1000年。(pi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二、与齐蜀

1.贾思勰是北魏和东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姚敏书》。

2.《齐·姚敏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著作。

第三,李道元与《水经注》

1,李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主要作品《朱》

2.从《水经注》中,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知道如何利用石油资源的国家。

第24课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书圣”王羲之

1,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代表作有《兰亭序》。

2.王羲之的书法有“行云流水,敏捷如龙”的美誉。

3.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顾恺之与绘画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人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成就最高。

2.顾恺之的代表作有《一幅妇女史》、《一幅洛神图》。(作品以人物画为主)

第三,石窟艺术

1.石窟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

2.著名石窟艺术: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