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县有哪些民族历史文化?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县。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如中国民间的腾越古乐、皮影戏、花灯、神仙灯、鱼灯、茶灯、扬琴、台阁、鱼鼓等等。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和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踢踏舞等。以及民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农民画(民画)等等。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有的甚至在国内外播出。这些种类、形式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像一簇簇五彩缤纷的花朵,绽放在腾冲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成为腾越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跃过古乐,皮影戏,“上刀山下火海”,农民画(民画)是其中最香最炫的奇观。从明朝洪武时期开始,明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民分营制度,留下数十万南方士兵留守云南。几十年后,大量中原移民进入云南。腾冲,一个极其重要的城镇,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成为军民村落的重要目的地。大规模的人员迁徙,必然会把中原各地的音乐文化带到腾冲。这些乐曲既保持了中原古乐庄重典雅的韵味,又融入了边塞歌曲活泼的音调,从而形成了腾冲古乐——洞经乐。洞经音乐是腾越古乐中最古老、影响最大的流派。它寓意深刻,旋律庄严,声音优美,是高贵吉祥的象征。因为洞经乐一直是祭祀文昌帝、圣人关、圣人孔的庙会音乐,历史上洞经会的参与者都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文人。腾冲人崇尚洞经,热爱洞经音乐,很多民间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加。洞经音乐不是道教音乐,应该说是云南特有的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间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因谈及《文昌洞仙经》(简称《洞经》)的表现而得名,该书是我国晋代时道教“上清派”所创,是国家数据库中四大洞经列传之一。说到表演经典,习惯上称之为“诗赞音乐”。《洞经》是何时、何地、由何人传入腾冲的,腾冲人众说纷纭。据说明朝时,腾冲石城落成时庆祝县洞经,从大理请了一部洞经来招待,这就是城洞经的开始。据记载,《和顺洞经》是乾隆年间,大理鹤庆人姜巴所传。孤东刘家寨洞,据说是光绪年间从鹤庆引进的。虽然传入方式不同,但各地洞经的曲牌、乐队、配置、演奏风格都大同小异。腾冲洞经的演奏乐器由中国民族乐器组成,如丝弦、管弦乐、弹拨、打击乐器等。洞经会上唱诵的经典主要有《文昌大洞仙经》和《关盛迪君石觉真经》,俗称“文婧”、“五经”。曲牌可分为腔乐和曲两大类。曲调名称来源于唐宋词人、元曲、明清,也有少数音乐品牌。总数超过四十。表演方式以经典为主,唱和演奏相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庄重典雅,朴实无华。代表曲调有大舞团、锁南曲、一江风、花腔、咒腔、大洞腔、北京八卦掌等。《大舞队》是董菁弹的曲子。它最初是为古代祭祀、重大庆典或欢迎贵宾而演奏的仪式音乐。整首歌温暖而宏大。锁南枝,一江风,花厅等。,都是凌轩文昌洞十祭仪中不可缺少的曲调。被称为宝藏支持,它有一个美丽的旋律,闻起来像春风。《花间集》在十供中叫花撑,响亮;《咒室》又名《大洞经咒》,是一整部经典的总结曲,庄严、典雅、朴素。洞经在历史上很受欢迎,几乎所有的村落都有洞经来组织活动。解放后,在文革中一度遭到排斥,甚至被取缔。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正常活动才恢复。近年来,腾冲城乡洞经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有腾冲县女子洞经乐团、腾越镇桂宝乡协会、东山桂香协会、荷树桂乡协会、界头洞经协会、马站三联(万窑)洞经协会、古洞刘家寨洞经协会、中和下村洞经乐团、腾冲洞经乐团、腾越古韵乐团等群众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