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上最长的干旱。

中国历史上严重干旱灾害综述

1628 ~ 1641年(明朝崇祯元年至十四年),覆盖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北京、天津、上海等16个省市的广大区域。此外,许多地区出现了蝗灾和瘟疫,加剧了灾情的发展,造成了无数的人畜死亡。

1784 ~ 1786(清乾隆49-50年)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河北、山西、陕西、湖南、广东等省市连续两三季无雨,田地龟裂,麦稻干枯。后来很多地区出现蝗灾,导致各地绝收。

1876 ~ 1878(清光绪二年至?四年)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13省市降水量。极其稀少。许多地区常年无雨,甚至几年无雨,导致河流干涸,田地龟裂,多年无收成,发生大规模严重饥荒,导致数千人饿死。

1928年至1929年,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区连续两年遭受旱灾,造成江河断流、湖泊干涸、井泉干涸、田地龟裂,百姓饥寒交迫、饿死逃亡,极为凄凉。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旱灾饿死300万人,灾民6543.8+0.2亿人,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30%。

河南、湖北、陕西、湖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西、山西、江苏、云南等省1961年夏秋期间,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至武夷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少雨高温。1960年,华北、西南地区春夏有旱。1961上半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少雨少旱,江淮地区夏旱严重。3年全国受旱农田654.38+0.64亿亩,成灾6.9亿亩;三年全国粮食减产611.5亿公斤。

1972期间,山西、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宁夏、内蒙古、辽宁、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市北部旱区长期少雨干旱,河流水位下降,水塘、水库蓄水减少甚至干涸,对农业影响较大,共减产654.38-1003.5亿公斤。北京、天津等城市供需矛盾加剧。南方的干旱严重影响了水稻和棉花的生长。

1978年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东、上海、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受旱地区年降水量普遍只有500 ~ 1200mm,偏少20 ~ 40%。其中江淮之间大部年降水量只有450 ~ 700毫米,偏少30 ~ 50%。3月初以来,受旱面积基本保持在1亿亩以上,最大受旱面积达4亿亩。在许多地区,河流被切断,水库和池塘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人畜饮水变得困难,一些作物因干旱而死亡。

1988期间,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河北、山西、陕西、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贵州冬小麦产区缺麦,山东、河北、湖南、湖北、云南春季出现旱情。夏季,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夏旱发展迅速,范围广,旱情严重。秋季,北方冬麦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全国受旱农田4.9亿亩,成灾2.3亿亩(仅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五省全年受旱面积2.7亿亩,粮食减产50多亿斤)。中国有几千万人,65438+1亿多牲畜饮水困难。

1997期间,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吉林等省长江以北降水明显偏少,春夏秋三季出现干旱,特别是夏季持续高温少雨,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严重伏旱。中国北方6-8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仅为201mm,为1951年以来最低。黄河共断流222天,是历史上最长、最严重的一年。当年受旱农作物5亿亩,成灾3亿亩,绝收5900万亩。

1999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甘肃、黑龙江等省市夏秋季遭受严重干旱。北京、河北大部、河南南部、山西北部、淮北、安徽、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降水量偏少五至七成。南方的湖南、广西、广东、湖北等省,冬、春、秋三季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中国累计受旱面积4.52亿亩,成灾2.49亿亩。

2000年,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安徽等省市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普遍干旱。其中,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干旱主要发生在2-7月,河北中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6个月降水偏少5-6成,黄淮、江淮、江汉干旱主要发生在2-5月,河南、山东、淮北、湖北西北部4个月降水偏少5-8成。东北干旱主要发生在5-7月,辽宁西部、吉林西北部、黑龙江西南部三个月降水偏少50-70%。全年6亿亩农作物受旱,成灾4亿亩;因干旱造成3800万城乡人口和2400万头大牲畜不同程度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