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墙的城墙历史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中(1053年)。虽经过953年的风风雨雨,但古城墙位置与周长始终未变。像肇庆古城墙这样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是广东仅有,全国极少见的。

史载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兵锋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宝臣因无城墙防守,弃城逃跑,被朝廷撤职。狄青平定侬智高后(1053年),肇庆始筑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宋城建成之后,经历250多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葺。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间,先后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在披云楼护城濠的近濠处增建了楼下砖城堵,加大了部分城墙的厚度。并且刻了四门的石匾额,改东门为“庆云”,西门为“景星”,南门为“南薰”,北门仍为“朝天”。崇祯十四年(1641年)肇庆府总督张镜心主持,对古城作了更大规模的修葺,把城墙增高了3尺5寸,使城墙之高度增至2丈5尺5寸。同时,改建了四门的月城,增筑了城门马路。清代,城墙多次在战火中损毁,为加强城池的防卫。清顺治八年(1651年)总兵许尔显、知府张之璧在城上增建炮台6座、窝铺148间、水城炮台2所,拆除离城4尺以内的房屋,增置修葺楼堞。此后直至民国初年,城池保持完好。

1915年,乙卯洪灾,城垣抵御了洪灾,使城内仍安然无恙。但城垣因此受到损害。1916年,肇阳罗镇守使李耀汉即拨款修葺城墙,浚治东门外的濠道。从1924年至1926年,将城墙上的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城门,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宋城内历史上曾有过端州府衙、两广总督府、端溪书院、校场、广济仓和商业街市等。按照我市名城保护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对古城墙将分期进行整体恢复和保护。与此同时,对宋城内和周边地区,将加大整治力度,保护好并逐步恢复有关文物遗址。

本文标签: 城墙 修葺 古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