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发展历史


萌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思考可以说,对人的心理现象的思考与探究,自人类有意识以来就开始了。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许多探索,如《诗经》、《周易》、《尚书》等早期典籍中就明确记载了许多关于人的身心关系、自我意识、群体心理以及个体心理过程等心理学思想,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杨朱、荀子等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已蔚然可观,确立了以人性论为主线索的心理学理论探讨。

以后的秦汉、魏晋、唐、宋明、清各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讨论就更加丰富和深入,从思辨从实证的两个维度都作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与现代心理学的结论相符,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端论和主客观论七大范畴之中。

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相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价值恰恰体现在对偏重于社会科学倾向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

具体地讲,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教育心理、文艺心理、军事心理和养生心理等的研究上,因为这些领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并较适合于从心理学的人文主义视角来进行研究。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即使将这些见解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比,也毫不逊色。

如关于人的心理社会化所提出的渐染说和童心失说,关于人的心理个性化所提出的“阴阳五行”差异说和“习与性成”差异说,关于知行问题所提出的知行论,关于遗传、环境、教育问题所提出的性习论和关于心理卫生问题所提出的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养生模式等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本文标签: 心理 心理学 关于 提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