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李少白老师镜头下的南戴河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南戴。夜的汁水渗入河底,人类与渔船静默,夕阳之光与渔火一齐煎熬。一枚熟透的月亮缀补岁月,观者似闻寒山寺钟声如炙,箜篌回响历史的桨音。月影的金色涟漪,近了远了,又聚了散了。整幅画面,动与静,冷与暖,相交相融。

灿霞般的河水里,有火的燃烧,也有时间的流逝。对小小的渔船而言,一条河,一抹渔火,足以承载主人及其所有的世俗向往。然而,一个人,一生想要的幸福,仅是如此吗?当你抬头看,那月亮明明挂在天上,安静且圆满——物质与精神,世俗与理想的永恒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一直以来,月亮就被予以精神追求之意象。拍摄者力求把写实和月亮象征意义的并存关系在场景中获得融化和消解,营造出充满气氛的关键性情景,这些场景以及象征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感悟、人生沧桑、文化立场给作品构成了一种内在的诗境。

顾城说:“我愿作一枚白昼的月亮, 不求眩目荣华, 不淆世俗潮浪。”月亮似一个美好而诗意的梦,追寻它的过程是孤苦的,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就像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引发我们思考的,当一个人拥有了六便士,他是想要另外一个六便士,还是想要仰望一下月亮呢?

不讲究精神追求,生活终会剥露出务实粗俗的一面,我们必得和日月江河对话,和风花雪月拥抱,和每一棵树每一株草私语,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才能体会到生活的诗意。博尔赫斯在《乌尔比纳的一名士兵》里写道:“为了抹掉或减轻现实的残酷,他寻找着梦想的东西,罗兰之歌和不列颠传说,给了他魔幻的往昔。”这首诗也生动地道出了普通人面对世俗与理想的应然状态。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及,黄庭坚被迫关在屋里时,外面下起了大雨,他就将脚从窗户里伸出去淋脚。他说这是自己一生中感觉最快乐的事——身体不自由,可脚是自由的。他用内心的不屈服和诗意的精神追求,成功地对抗了世俗。

很多天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遭受冷嘲热讽及其他各种挫折,然其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却丝毫不被撼动。正如照片里所展现的,一定有那么一个如月般圣洁的精神空间,人回归到生命本真的状态,万象无形,一切归空,不分国界与时代。在那里,抬头就能望见梵高心中的梦幻星空,或许这就是世界尽头的永恒。

本文标签: 月亮 精神 一个 世俗 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