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发展历史


毛笔

在各类笔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

虽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该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

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

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

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

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路卮是当时的制笔高手。

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

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

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

宣笔时期是我国毛笔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晋时,安徽宣州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以笔锋尖挺而拥著称于世。

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

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宣笔声誉日隆,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

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贡品和御用笔,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唐玄宗登楼看新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

陈氏及诸葛氏之笔跨唐宋两朝,制笔技艺世代相传,所创无心散卓笔具有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的特点,称“海内第一”。

宋代除了宣州诸葛氏之外,歙县的吕道人,黟县的吕大渊,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时。

元代以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

我国的毛笔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湖笔时期。

尤以羊毫笔最享盛名,为士林所爱,并得朝廷赞赏,此时的湖笔与宣笔已同享盛名,乃至超过了宣笔,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誉满海内外。

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

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

当时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

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

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

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由于毛笔是由动物纤维制成,难以长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笔传世极少,除少数发掘品外,能见到的明清毛笔,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了。

钢笔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羽毛笔的基础上发明了钢笔之后,钢笔迅速替代传统的羽毛笔而成为20纪主要的书写工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打印机与网络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的书写功能,而且性能更加优良的圆珠笔广泛运用,也挤占了钢笔的市场占有率。

21世纪初的今天,钢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许多人首选的书写工具,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体现持有人身价的一种象征。

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的名牌钢笔,已成为高档的名贵礼品,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追求,价格不菲。

钢笔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选择一枝好的钢笔 , 也成了一门学问。

有不少人喜欢收藏钢笔。

因为钢笔不仅有足够多的新老品牌与款式供收藏者寻觅选择,而且价格适宜,全球都拥有庞大的市场,收藏容易,转手出让也极为方便。

即使是专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伪造的假货,也没有很多人专门炒作,因此使得鉴赏家与投资者购买起来较为放心。

铅笔

1564年,一场灾难性的飓风袭击英格兰岛,受灾较重的昆布兰地区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

风暴过后,人们在树根下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质。

只要轻轻在物体上一划,就可以留下一道黑色的印记,它就是“石墨"。

当地牧羊人常用它在羊身上画记号,以便于辨认。

后来有人把它制成棒形,卖给商人用于在包装上划记号。

178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经过多次实验,将石墨粉与硫磺、锑、松香混合在一起,制成糊状再挤压成条形,这就是铅笔的雏形。

这种铅笔有一定的硬度,书写起来比石墨棒好用多了。

受此启发,人们又将石墨块切成小条,用于写字绘画。

这就是最早的铅笔。

不久,英王乔治二世索性将巴罗代尔石墨矿收为皇室所有,把它定为皇家的专用品。

但是用石墨条写字既容易弄脏手,又容易折断。

给铅笔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由美国工匠门罗来完成的。

他先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器,然后在木条上面刻上细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将两枝木条对好、粘合,笔芯被紧紧地嵌在中间,这就发展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

新成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铅笔的制造也已经注入了许多科技含量。

有了护芯可回缩活动铅笔、无残芯活动铅笔、纸制铅笔等等。

护芯可回缩活动铅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铅芯护管在一定压力下可以回缩。

这种笔使用的是金属夹头,装有防止重压的保护弹簧,按压后能够半自动出芯,不但出芯准,而且还可避免刺破衣袋、保护铅芯;无残芯活动铅笔与一般铅芯只能用到12.4毫米为止的活动铅笔不同,无残芯活动铅笔哪怕铅芯用到最后1毫米仍能使用。

这是活动铅笔一百多年来的重大革新。

它主要是笔内改用了双夹头结构,前夹头夹持铅芯的前端,后夹头负责夹持及推进铅芯;纸制铅笔,又名环保铅笔。

主要是利用废旧纸张为原料(替代传统铅笔生产中的木材),经过简单裁切后,经精细加工而成。

与传统的木杆铅笔相比,纸制铅笔以纸代木,品质更加卓越,产品花色繁多,而且易卷削、使用性能好,并且绝对避免了木杆铅笔普遍存在的杆内断芯、切削折芯、偏芯等难以克服的缺点。

符号

今天我们看到铅笔上标有的H、B、HB是代表铅笔的软硬程度,这也是有来历的。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有铅笔供应,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命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

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而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铅笔芯。

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

“H"即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

“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

“B"是英文“Black"(黑)的开头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

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

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考试时用来涂答题卡的铅笔标号一般为“2B”。

特殊功能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铅笔还可以鉴别钻石的真伪。

钻石用水润湿后,用铅笔在它上面刻划一下,真钻石的表面不会留下铅笔划过的痕迹。

用水晶、玻璃、电气石等制作的假钻石则会留下痕迹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