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交换技术中分组交换的诞生历史


分组交换是伴随计算机网络诞生的。1969年,出现了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同时也验证了分组交换及相应的一整套通信协议。ARPANET最初只有四个交换节点,节点间链路的传输速率仅为56kbit/8。1972年,E-mail的发明引起了该网络的大发展,用户数和节点数大大增加。1982-1983年,ARPANET采用TCP/IP协议集,从而可以将多个异质的网络互联起来,构成更大的网络。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用NSFNET的骨干网将其国内的多个区域网络互连起来,从而开始了互联网的发展。1990年,ARPANET被关闭。1991年,WWW(World Wide Web)的发明,1995年,取消互联网只能应用于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限制,这两者推动了网络业务量和用户数的猛增。

几乎与此同时,采用分组交换的公共数据网(Packet Switched Public Data Network,PSPDN)也得到发展。这些公用数据网均基于ITU-T(原CCITT)的X.25协议。

于是,出现了两种分组交换。一种是面向连接型的分组交换,又称为虚电路分组交换;另一种是非连接型的分组交换,又称为数据报分组交换。前者的典型协议是X_25;后者的典型协议是IP。经过多年的平行发展之后,实践证明,IP成为主流的分组交换技术。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六合属于哪个省

下一篇:飞行翼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