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牌楼的历史变迁

据《合肥县志》记载,四牌楼位于镇怀府(今鼓楼十字街)南。明代是带魁星(又名文昌帝,相传魁星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的二层木楼。后来被兵给毁了。

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泸州知府王成重修,奎楼碑立。

1803年(嘉庆八年),合淝县左夫重修,载入当年新编县志;

1854年,太平军攻陷合肥,建筑毁于战火。光绪年间,这座建筑被恢复原样。解放前,合肥最高的建筑只有一座四层的四层牌楼。旧时人们在此建楼,取名魁星楼,是希望合肥的文化脉络延续,文风兴盛,文学运动兴盛。

重建于1928的四牌楼,曾被命名为“马、王二公庙”,以纪念马、两位将军坚守合淝两个多月,拒张宗昌十万之敌于城外。

侵略军于1938年5月攻占合肥城后,用炸药将四牌楼夷为平地。

抗战胜利后,从小东门到大西门的5条李龙街被命名为中山路。解放后截直加宽,1955更名为长江路。长江路上的四牌楼再次成为合肥的中心。

从1958开始,两三年建了新华书店、百货大楼、供电大楼、省轻工业大楼。长江路与徽州路(后改名梅岭大道,现改名徽州大道)交汇于此,四楼四角相交。由于长江路与苏州交口的四牌楼已不存在,饭巷口被一些人误称为四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