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著名的军人是谁?

1.晁错对汉朝军队建设有两个贡献,第一是军制,第二是骑兵建设。在军事系统中,晁错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与许多坚持黄老学说、相安无事的保守派大臣不同,晁错体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在天下太平的文帝时代上书皇帝,承认汉匈必有一战。重整军备是重中之重,强烈推荐周亚夫。此外,他对军事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汉朝的中央军由义务兵制改为职业兵制。他知道,以中原农民为主的汉军要想与以马为家的塔尔坎抗衡,非职业军人是无法提高战斗力的。在他的领导下,汉朝建立了完整的职业军人制度,选拔边疆农民的子女当兵,服役期20年,世袭服役。并给予优厚待遇。就这样,中国建立了很多以农民家庭为主的服役军人贵族家庭。这些被选为贵族士兵的家族,在边境地区生活多年,非常熟悉塔尔坎的战术风格,而且大多与匈奴有血仇,所以战斗意识很强!按照贵族士兵的规定,他们家的孩子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终身信条就是反击匈奴。表彰杀敌有功。而且每年每个家兵都要开大会,成绩差的淘汰,成绩好的奖励。这使得汉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拥有超强战斗力的常备军。我们可以看到,汉朝的军队是中国历史上最民族的军队,无论谁领兵,都能保持超强的战斗力。这与宋代的岳家军、明代的齐家军等带有私军性质的武装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西汉后期政事腐败,军队依然保持着超强的战斗力,这些都是汉朝军事制度的保障。

晁错的另一个贡献是,在骑兵建设上,草原决战,骑兵是主要的制胜手段,汉代骑兵弱于匈奴,主要有三个原因,即马匹少,战斗力低,战术观念落后。职业军人制度可以解决战斗力的问题,但是需要新的政策来解决马匹和战术观念的问题。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文帝下诏实行马政,鼓励民众养马,使汉军有了充足的马匹资源。但汉代马种与匈奴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汉代骑兵的发展。于是,晁错建议汉政府每年招募匈奴牧民南迁长城,给他们大量的土地和金钱,条件是为汉朝训练骑兵。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向匈奴购买战马。不要小看这个策略,对于一直以中国自居的汉政府来说,接受它需要多大的勇气。但这一战略的实施,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汉军。从此汉军在战略观念和作战方式上有了一次洗脑式的更新,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后来晁错虽然被冤杀,但他的思想得到了继承,为汉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以晁错为首的一批汉军事家的努力下,汉朝建立了一支可以与匈奴抗衡的强大骑兵力量,从而为汉朝反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李光

如果要问匈奴人最怕汉朝的将军是谁,不是为汉朝赢得第一次抗击匈奴胜利的卫青,也不是杀敌十几万的少年英雄霍去病,而是飞天将军李广。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历史上最传奇最悲壮的将军了。他的才华和经历仍然令人惋惜。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在文帝时代,他信任老臣。李广年轻的时候,在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是一名军事指挥官。梁武帝时代,他偏爱年轻将领,但李广已经白发苍苍。因为官职卑微,李广一直镇守在抗击匈奴的前线。在文帝、景帝时代,他多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名气也让匈奴人寒心。后来中匈战争爆发,匈奴几乎将精锐部队投入李广的军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客观原因。但在西汉初期,正是因为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将士的英勇善战,才遏制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多地入侵南方,为汉朝准备反攻匈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Lwx

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汉朝的一个匈奴化将领。他的军队和作战策略都具有浓厚的匈奴特色,如军令延长、以野草为生等。他骁勇善战,善骑射,但缺乏汉军特有的纪律性和操守特征。汉军相对匈奴的优势在于纪律严明,协同作战能力强。这是李广无法为匈奴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一边学习别人的长处,一边排斥自己的,显然是不可取的。r%

李广战争史上有两个精彩的例子,一个是公元前127年的进攻战,一个是两年后的河西之战。他第一次率领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的三万主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伤亡,并使卫青越过了匈奴两大主力的夹缝,直接通往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翼王献的四万主力包围。经过6天战斗,全军仅剩400人,却有效配合了霍去病西游酒泉,击败了匈奴邪王。从两次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广作战勇猛、冲击迅速、战斗力强大的特点。但他们大多打法硬朗,缺乏战术灵活性,贪图工作,很容易让自己的队伍离开,造成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要聪明得多。他在匈奴改变部署时毅然改变行军路线,引导其薄弱环节,最终取得胜利。平心而论,李广是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将军,不是帅将军。它的单兵作战能力是勇敢的,但缺乏看清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和将军,但不能说是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让他从侧翼进攻。从军事角度来看,当时并不是低估了李广的天赋,而是充分发挥了李广战斗冲击力强、移动速度快的特点。可惜上天没有帮助李广,一场沙尘暴摧毁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导致他自杀。然而,作为一名将军,他将永远受到我们的尊敬。

3.卫青

卫青不是剿灭匈奴最多的将军,但在汉匈战争中确实贡献最大。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胜利是卫青打的。龙城之战虽然只消灭了七百名敌人,但却粉碎了很多汉朝领主大臣宣扬匈奴无敌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把卫青这种背景的人提拔为将军,需要很大的勇气。虽然他是一个外戚,但他一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汉武帝表现出了一个英明君主的胆识和魄力。卫青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带着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回到了朝廷。事实上,汉军的强大与其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有很大关系。除了卫青,汉军还有一批出身卑微的将领,甚至还有像赵破奴这样为汉朝做出杰出贡献的匈奴人。此外,在统一士兵方面,将军们被赋予了极大的信任和自主权,这是后世尤其是宋朝所无法比拟的。

卫青部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汉军的协同作战能力。漠北之战是战车与骑兵配合的典范。这一特点有效发挥了汉军在装备上的优势,扬长避短,有效打击了单臂作战的匈奴。此外,卫青在行动上极为谨慎,每一场战斗都周密部署,最大限度减少己方部队伤亡,有效打击敌人。在攻打白羊、收复河套的战役中,他数次推迟进攻时间,耐心等待匈奴陷入包围圈,汉军形成绝对优势后再聚敌,真正做到不战而胜。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谨慎,他的歼敌人数始终低于霍去病。

可以说卫青是一个人品和才华都很好的将军。他谦虚有礼,从不居功。他对他的士兵很有同情心,所以他很受下属的欢迎。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也许这和他从小家境不好有很大关系。他死后,汉武帝为他修建的密林陵墓,可能只是象征着他的谦虚。

卫青最熟悉的战斗例子就是北漠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充分发挥了他的智慧和勇气的战斗。在战斗中,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谨慎的作风和非凡的勇气。当时所有的作战条件都对他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疲劳,匈奴越来越早,最后一战败退,士气高涨。并集结了所有的精锐部队。为了出其不意,卫青让李广从侧翼进攻。谁希望李光布的兵马迷失方向,失去联系?这相当于汉军开战前损失了三千铁骑。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卫青制定了坚守的策略,用坚固的战车防御抵御了塔尔坎的冲击。经过一天一夜的苦战,焦急的可汗终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精锐。但黄沙起时,卫青表现出了他少有的果断一面,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命令主力迅速出击,在匈奴大乱的情况下发动奇袭,最终使匈奴大败。可汗只带了300名卫兵逃走了。漠北决战歼灭匈奴三万余人,俘虏匈奴数万人,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在匈奴战争中占据了主动,而匈奴退守大漠以北,无力发动南下入侵。虽然这个战绩不如霍去病的狼山战役。但对汉朝匈奴的战争却是决定性的。

4.霍去病

霍去病将军可以说是当代很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他上升到了世界之巅。22岁时,他指挥了决定中匈战争命运的山中狼之战,几乎全歼匈奴左部队。18岁参军,与匈奴六战,杀敌俘虏15万,几乎是其叔父卫青的两倍,他的英年早逝让很多人扼腕叹息。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汉武帝高喊“把状元还给我”,很多人都叹息流泪。

霍去病可以说是幸运的。他的外戚身份使他在十八岁就被委以重任,他的战斗风格是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的克星。其实以霍去病的作战特点,如果是在中原作战,面对纵横交错的堡垒一般不会有太大用处。但是面对水草生的匈奴,那只是一把钢刀架在匈奴人的脖子上!霍去病作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进攻,以老虎下山的气魄洗去敌人,以最快的速度歼灭敌人。与李光不同,霍去病的战斗头脑极其清晰,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抓住敌人最薄弱的环节给予痛击。匈奴在最短的时间内损失最为惨重。更难能可贵的是,霍去病的战斗并不是为了夺取敌人的地盘,更多的是为了打击敌人的自信心,最大程度的杀伤敌人,彻底摧毁敌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这种旨在打击敌人精神的作战手段,一直沿用到我们进入现代战争的今天。

与匈奴军队相比,汉军最大的弱点是远程攻击能力差,过度依赖后方补给,自身携带大量辎重,极大地限制了汉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使汉军指战员难以在大漠中追击。霍去病的作战策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理念的创新。他的作战可谓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进行包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在河西两次战役中,他的部队和马匹放弃了物资,轻装快速行进,就地正餐,在匈奴立足未稳的情况下迅速展开了主力决战。一举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就地给养,就是劫掠匈奴后方,补充军需。这一策略既解决了自身的补给问题,又最大程度地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以至于汉朝在经济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历史上对霍去病作战过程的记载非常简短,但仅从这一段文字,就可以想象出战斗的艰辛,以及霍去病作战的智谋。第一次河西战役,南路军张骞行动缓慢,李广一人被围。霍去病毅然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冒险从匈奴邪王之区过去。当时霍去病只有一万兵马,匈奴邪王和休屠王有六万多兵马。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敌人主力集结前迅速冲在前面。虽然匈奴不断调兵遣将,但是他们的兵马只能像小羊入虎口一样被汉军一一吃掉。更重要的是,这一仗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匈奴士兵的抵抗能力,使他们对汉军畏之如虎。后来在第二次河西战役中,匈奴军队几乎丧失抵抗能力,被霍去病一路追杀,损失高达3.2万人,是第一次河西战役的4倍。后来,匈奴邪王回到汉朝,他的四万兵马中,亲匈势力发动了叛乱。霍去病只用了一万兵马就制服了他,斩了八千叛军,让匈奴邪王彻底叛变。这一事件在中匈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越来越多,大批匈奴牧民南下长城请求依附,匈奴势力日渐分崩离析。后来漠北之战,霍去病一路行军,半夜从左眼皮底下钻出来,拂晓发起进攻,一天之内消灭匈奴七万人,几乎把匈奴左部队都消灭了。至此,匈奴左、右王献的两条臂膀被彻底斩断,只留下匈奴单于悬在北方的孤寂大漠中。河流的力量正在衰退。

今天对霍去病的批评很多,比如指责他对士兵的疾苦视而不见,指责他骄奢淫逸,腐败冷血。其实很多评论都是过分的。说到爱护士兵,为人处世,如果霍去病真的不讲道理,他的下属又怎么会信誓旦旦地为他卖命呢?在酒泉欢庆的场景中,他与全军共饮御酒,与将士同甘共苦的情怀令人钦佩。所谓的奢侈和腐败,都是生活的细节和习惯,何必强求!重要的是,他是中匈战争中歼灭敌人最多的将军。仅此一条,他就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5.赵充国

霍去病和卫青去世,匈奴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到了汉朝,汉朝的财力因为梁武帝的大喜大悲和铺张浪费而大大浪费,再加上梁武帝晚年的昏庸和朝政的日益腐败,汉朝几次对匈奴的战争都白费了,还搭上了李陵将军。事实上,这一时期汉朝对匈奴战绩不佳,并不是因为匈奴已经恢复了实力,而是因为汉朝自身的问题,比如汉武帝用人不当,连年大规模建设耗费财力,政治体制日益腐败,朝廷内部派系林立。这些问题不是打匈奴政策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其内政不善。今天,有人以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失败为借口,说对匈奴发动战争是汉朝衰落的原因,这是极其错误的。

事实上,汉武帝晚年在匈奴战争中几次失败。除了最后一次李广利被俘全军覆没,汉军另外两次损失都不大,可以说是和匈奴打了个平手。最后一次,梁武帝在汉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抄了李广利的家,导致士气浮动,兵败如山倒。这一时期由于王朝腐败,废除了马政,税收减少。汉军在骑兵数量和装备上是无法和卫青那个时代相比的。但即使如此,匈奴人仍然无法恢复他们在沙漠南方的势力,只是在挣扎求存。

这期间汉军中有一位和卫青、霍去病一样才华横溢的将军。他是赵充国。事实上,赵充国是不幸的。他比霍去病小四岁,却同时与霍去病作战,这让他的才华被埋没了很久。后来在李光礼二次远征的匈奴战役中,他率领3000骑兵从侧翼进攻,保证了大部队的成功突围,但他指挥的兵马只有100多人。他在这场战役中一举成名,从此平步青云。

在汉武帝时代,因为李广利的存在,赵充国一直没有机会展示他的英俊才华。直到汉武帝去世,他才被委以重任。此时,他已经白发苍苍。说他大器晚成并不过分。然而,赵充国以其谨慎的态度和高超的谋略捍卫了大汉疆域。到了昭帝时代,匈奴弱小,汉朝的主要敌人已经从漠北的匈奴人逐渐转变为河西的羌人。羌人野心勃勃,试图取代匈奴。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赵充国。经过三次与羌人的战斗,汉军大获全胜,成功消灭了羌人势力,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连接了西域与中国。

与卫青和霍去病相比,赵充国体现了他独特的作战特点,即静如处子,动如兔。他在制定作战策略时极其谨慎,反复考虑。“眼见为实”是他的名言。这种谨慎的态度也使得他的部队很少遭受重大伤亡。此外,与霍去病以破坏为目的的打法不同,赵充国主要侧重于“攻心”。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很少扰民,收买人心,让敌人真心加入。他善于从敌人内部分化瓦解,使敌人不战而败,分割匈奴,分裂南北,是他提出并最终实现的。第二,在攻打羌族的战斗中,他用手段挑拨羌族与匈奴的关系,迫使匈奴坐视羌族被围而不救,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军队形成包围圈后,集中力量消灭羌族,但只是包围匈奴援军,先消灭羌族,再收复匈奴,最后使匈奴八千骑兵投降。匈奴人一提到霍去病就害怕,一提到赵充国就又敬又怕。正是由于他的安抚措施,汉朝巩固了在河西地区的统治,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心。如果说卫青和霍去病是开疆拓土的将军,赵充国是真正懂得如何开疆拓土的战士。从战略角度来说,他在某些地方比卫青和霍去病更胜一筹。

继赵充国之后,又有了尚晨,他的那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被广为传颂。他也成为西汉与匈奴战争的最后终结者。不过他面对的匈奴已经是强弩之末,战斗含金量还不如上面的将军,就不赘述了。

这段真实的历史不是关于花月中的人物,也没有男女之间的缠绵。但是,读过他的人,只要有中国人的良知,都会被它感动。其他还有曹参、关颖、彭越、周波、季峥、常惠、陈唐、马援、班超、徐雨、耿弇、窦宪、祭遵、耿恭、耿冰、耿奎、冯异、马成、吴晗、马武、马放、黄福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