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个文化名镇——丽江?

丽江古城介绍。

1997 1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265438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选择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号:200-017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丽江这座古城将经济和战略要地与崎岖的地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而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其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洗礼和沧桑,以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而闻名于世。丽江也有古老的供水系统,纵横交错,精致独特,至今仍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丽江古城”是世界上第一个成为世界遗产的“长民生活空间”。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海拔2400多米,面积3.8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有25000多居民。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仍有30%的居民从事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主要是生产青铜器和银器、毛皮和皮革、纺织和酿酒。

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而建,用红色的角砾岩铺成,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尘。石纹自然典雅,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位于古城中心,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丽江古城雨荷水系上有354座桥梁,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造型多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索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均建于明清时期(14-19世纪)。其中,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丽江古城也被称为大研镇。纳西方言称大研古城为“英国古都”,意为江湾之地。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城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边,东南是几十亩良田和广阔的田野。形似碧玉大砚,故名大研镇。

丽江古城是中国唯一没有城墙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的世袭统治者姓穆,所以如果修建城墙,就像用木字框起来的“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今天的纳西族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动,建造了自己美好的家园。现在城市里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多为三坊一墙。居民楼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内种植花草树木,摆放盆景。城内运河众多,跨水及相邻运河的建筑十分常见。(见附图)

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在古代,频繁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当地人民的繁荣,很快成为著名的市场和城镇。一般认为丽江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征服大理时就驻扎在这里。从那以后,一直到清朝前期,近500年的时间里,丽江一直由纳西族的穆氏始祖和中央王朝管辖的穆土司(建立于1382年)统治。其间,曾游遍云南的阿明王朝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云南之旅日记》中描述,丽江城是“一排排瓦房的民房群落”,明末古城内居民千余人,可见城市建设已经相当庞大。

古城内的幕府,原是丽江世袭土司幕府。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 ~ 1368),1998年重修,改为古城博物馆。木屋占地46亩,屋内有162间。(见附图)内悬挂历代皇帝题写的11块匾额,反映了穆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幽静。据说穆家的土司是明朝封邑之初修建的。这里是历代的市场中心,每天都很热闹。四条大街从四方街的四个角落延伸出来,直通东南西北四个郊区,从大街上分支出来的许多街巷,如蛛网一般,往来顺畅。街道都是用彩石铺成的,平整干净,晴天没有灰尘,雨天没有积水。几乎每条街都有一边伴着流水。泉水来自雨荷河,河水到达镇上形成双石桥。它分东、西、中三股流流入古城,绕街而行,穿墙过屋。柳垂水边,小桥伫立柳下,形成了“家家流水,家家垂柳”的独特风格。来到这里,突然感受到了“东方威尼斯”的魅力。城市早年依地下泉水而建的白马龙潭和几个井泉,至今犹存。人们创造了“一塘一井三塘”的用水方法,即头塘喝水,二塘洗菜,唐三洗衣服,清水依次递减,既科学又卫生。居民也用水清洗街道。只要放闸拦河,水漫过石板路面,污染就能冲走,市场就能保持干净。

依山傍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没有高大的围城,也没有宽敞的大道,却古朴如画,处处展现着自然的和谐。由于地形和流水的缘故,镇上的房屋分散起伏。人们用木头、石头和泥土建造美丽适用的房屋,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当地常见的民居是“三坊一墙”,即正房、厢房、围墙围成的三进院落。每个房间有三个房间和两层楼。朝南的主房是长辈住的,东西房一般是下一代用的。大多数房屋在两个山墙凸出的屋檐下装饰一个鱼形或叶状的木片,称为“吊鱼”,以祈求“多福多庆”许多庭院门楼雕刻精美,地上铺着鹅卵石、瓦片和瓷砖。前厅一般有六格门窗,窗中心的雕刻多为四季花或吉祥鸟兽。厅前屋檐大多宽大,是温暖舒适的活动空间。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宋元时期(10 ~ 14世纪)曾是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沙民居分布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是一个梯形的广场,一股泉水从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小巷从广场通向四个方向,很有特色。白沙民居的形成和发展为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据说纳西人家安静的院子里,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每100个人里就有14个大学生。这说明了尊重文学的结果——这是一方汇聚智慧和精灵的水土。

许多纳西族人,尤其是纳西族男人,擅长诗歌、钢琴和书法。在古城丰富多彩的节日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地方戏曲,最著名的是业余的“纳西古乐”。(见附图)其中,《白沙细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组曲,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另一首丽江《洞经曲》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保留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歌词的韵脚。

据史料记载,以大保基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是在明初至普立时期的300多年间陆续绘制的。当时的地方官聘请了以马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以及藏族、白族画家、东巴弟子和道教弟子也参与了壁画的绘制。

这些分布在古城及其周边15座寺庙的明清壁画,其特点是多种宗教和教派并存。现存于丽江白沙村大保吉宫的大型壁画《如来生生不息》,汇集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数百尊佛像,体现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色。

白沙壁画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白沙位于丽江市以北16公里处。它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人在丽江大坝的原始聚居地,是丽江木土司的发祥地,也是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

明朝时期,丽江木土司鼎盛,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了显示他的财富,他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和建筑。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保济宫、大定阁等寺庙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其中明代壁画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保吉宫有558幅壁画,是丽江最大的壁画收藏。保存在大保基宫和刘力殿的壁画尤为精华。这两座宫殿分别于1996和1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兼收并蓄,在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融合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和东巴教。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汉、藏、纳西族传统绘画技法和风格的相互融合。壁画的内容表现了藏传佛教、儒教和道教的生活故事。该画布局严谨,笔法严谨,色彩丰富,造型准确,人物栩栩如生,明显吸收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线条均匀、笔法脱俗等特点。丽江壁画题材广泛,描绘了飞马、盛开的荷花、山野、花鸟虫鱼等自然风光。这些画作清晰地表现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感情。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射,融入画家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见附图)

至今,丽江地区流传着一种象形文字“东巴”。这种纳西族祖先用来记录东巴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今天,中国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了2万多册东巴经典古籍,记录了纳西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数十种古代舞蹈艺术在内的名为《措莫》的东巴舞谱,是一份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