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如何做史料分析

1.材料分析是高考历史三大题型之一的主观题,具有“灵活性高、辨别力强”的特点。它以其新材料、新情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所指的资料都是原始史料,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把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一般由素材来源(多为文字素材)、标题(多为图片素材)和提示(多为表格和图表)组成。这类试题能有效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体现考生对历史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最能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根据材料的形式,材料分析题一般可分为四类:文字型材料题、图片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片图表和其他混合材料题。从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来看,此类试题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是,考生在这类问题上的得分较低。

2.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指导这类题的回答。解决材料分析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阅读。看材料之前要先看题目,这样可以了解题目的角度、内容和答题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让考生知道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题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正文,还要仔细阅读说明文字(材料来源、题目、提示),因为这些说明文字往往会给考生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可能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是潜伏的,考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收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的效果。如果“出处”有暗示性,一定要重视。有时命题会把材料的来源放在材料的开头,这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有吸引考生注意力的作用,具有提示性,是必读的,必须考虑的。如果不是提示性的,就是作者和书名不熟悉,阅读时可以忽略,对解决问题没有作用。在阅读过程中,要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阅读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