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早的天气预报是什么时候?

民间谚语是最早的天气预报。

全世界的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观察天气的变化,并试图找出一些规律。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曲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的关于天气变化的经验。

早在3000年前,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载。北魏的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也记载了天气谚语,如“天晴,夜将霜”。唐杜甫的诗中有“杜鹃催春种”,指的是杜鹃鸣叫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农民可以播种。

还有一些天气谚语是世界性的。比如中国有句谚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里”,在日本也广为流传。这句谚语以另一种魅力出现在美国:“傍晚天空是红色的,水手是快乐的。”

古代人测天的经验就是今天天气预报的雏形。这些经验中有许多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仍被用于天气预报。

公元132年,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速计——翔凤铜鸟。这是开阔地上的一根50英尺高的杆子。杆子上装有灵活的旋转铜鸟,可以根据铜鸟的旋转方向来确定风向。在古代,人们主要根据经验来预测天气,准确率很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气象仪器和气象站越来越多。现在天气预报不再是经验性的。它是根据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回的云图和各气象台站测得的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绘制的气象图,通过相关资料和经验判断后得出的。这种预测一直都是人工进行的,速度慢,也不是很准确。难怪有人说:天气预报仅供参考,不能全信,不能全信。

为了准确预报天气,上面得到的数据必须列成上百甚至更高阶的线性方程组。如果是人工解决,需要几百个人几个星期才能完成。此时不是天气预报,而是天气报告。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这项工作就由计算机来做了。完成这项任务只需要几分钟。

中央电视台的每日天气预报是国家气象局用两台大型计算机计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