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旅游资源开发
“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墓”是指埋葬棺材的地方。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将其遗弃在荒野中。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开始埋葬死者的遗体,一方面是出于对集体成员的关心和对死去亲人的依恋;另一方面是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出现和原始宗教的出现。在对灵魂的崇敬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了对死者的崇拜。于是对死者的尸体进行处理,以取悦死者的灵魂,由此产生了各种埋葬方式。据考古发掘,在距今约1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已经用一定的方式埋葬了死者。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死者的埋葬越来越重视,墓葬也开始有了明确的体系,即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墓地到室外的氏族墓地。位于黄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大多埋在土坑里,布局与当时人们居住的村落相似。而且很多男性* * *墓地的骨头都朝着一个方向。
在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原地区,主要的墓葬形制是带土坑的竖穴墓,但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都没有明显的墓穴。“文武之兆与地平齐”,指的是墓地的面积。西周墓与地面平齐,上面没有任何标志,就是《易辞》中所说的“不封不种树”之道,即墓地买不起坟,买不起树。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坟墩墓。土墩墓出现后,迅速流行起来,墓地从“不封树”变成了“封树”“封大树”。坟墓的高度和坟墓中树木的数量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标志。土堆出现后,坟和墓的词义就有了相应的区别:“墓”是地下埋葬棺材的地方,“坟”是墓上的印章。
第二,陵墓的地面建筑
1.陵墓密封
自春秋时期墓葬上出现土封以来,墓葬不仅是墓葬的象征,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皇陵封土规模宏大,称为“陵”或“山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正方形用土封。
在战国时期,广场是墓葬圈地最贵的地方,所以在秦汉时期,帝王陵墓的圈地多为“方”字形,即陵墓的圈地位于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夯筑到一定高度,顶部为方形或长方形平顶,称为“方”。整个土堆像一个顶部被切掉的方锥,就像一个倒斗,所以又叫“叠斗形”。
(2)因为山是陵墓。
中国皇帝巴陵是历史上第一座以山为陵的帝王陵墓,但其定制始于唐代。与“方顶”土封陵墓相比,利用山峰作为皇帝陵墓的陵墓更加高大、壮观、坚固、持久,从而充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威严。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君山为陵修建昭陵以来,它已成为唐代陵墓的一种既定制度,也是中国陵墓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宝成宝鼎行
五代以来,南方一些偏远小国的统治者的墓葬都是以穹顶的形式进行密封的,如前蜀的王建永陵。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很难保持土封的原状。为了防止土堆被雨水冲走,人们建造一个圆顶形的坟墓,并用石头围起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时正式采用了这种模式,陵墓被封,演变成“宝城宝顶”形状。在地宫上建造圆形砖城称为“宝城”,填充砖城形成高于城墙的穹顶称为“宝顶”。宝城前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平台,平台上有一座建筑,就是“方城楼”。明十三陵基本都是这样的形状。
2.墓地布局和祭祀建筑
“陵”是皇帝的坟墓,“寝”是皇帝灵魂的居住之地,“庙”是祭祀和祭祀的地方,三位一体* * *构成了陵墓。
(1)先秦时期
墓地可能出现在东周时期。早期墓地,有的利用天然沟壑和悬崖作为屏障,大多在陵墓周围挖壕沟或夯墙。陵园的一侧有一个大门,园内除了陵墓没有其他附属建筑。祭祀主要在祠堂举行。到了商代,皇室有了自己的陵区,陵前有平台式建筑,可能属于“睡”的性质,也有供奉祖先的庙宇和祭坛。说明作为陵墓构成要素的“陵”、“寝”、“殿”,在殷商时期就开始孕育。然而真正的“陵”出现在战国中期。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赵宇地图》显示,该墓地的布局呈长方形,由内外两堵墙围合而成。陵墓位于墓园中间,在墓顶、外侧和后翼各建有五间厅堂,即卧室。
(二)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进一步完善陵墓制度。墓地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又吸收了其他六国的陵寝做法。陵园一般模仿首都宫殿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皇权至上。墓地朝东朝西。有内外两面墙,高大的方形围场位于内城中间。围场的北部是睡厅和厕厅。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陵墓制度。墓地都坐西向东,平面呈方形,只有一面花园墙。陵墓位于墓地的中心。葬区在陵园东侧,司马神道两侧。自东汉以来,陵园未建围墙,陵墓改为朝南。陵墓前没有设立寺庙,而是建了一个“石厅”,定期祭祀。同时,陵墓前建有神道,神道两侧有成对的石像和马。始于东汉时期的在陵墓前修建纪念堂,在神道两侧放置石像的做法,为后世墓葬所沿袭和发展。
(三)唐宋时期
唐代墓葬的规模不仅超过了前代,而且布局也更加周密。陵园的布局模仿长安城的规定,全部坐北朝南,分三面墙。整个墓园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陵墓和祭祀建筑,北面用土封死,前面是神龛(又称上供),是祭祀和祭祀的场所。灵眠殿和宫人、官员的下宫在陵园外。第二部分是阙和神道,神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等石雕。第三部分是墓园前两侧的陪葬墓。整个墓园的布局以南门为主入口,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坐北朝南的设计思想。
北宋皇陵恢复了上层形式,陵园布局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但与历代陵园背山面水完全不同。由于当时北宋风水观念盛行,赵姓在五音角缺水,吉方要山要水高,所以陵址要选在“东南穹,西北重地”的地方,改变了历代居高临下、依山面水、陵寝设在高府的制度。而是陵墓平台位于地势最低处,面朝山,面朝水,所有的陵墓都朝向嵩山主峰,房间很少。南宋皇帝死后,都希望葬在中原。所有的陵墓都没有陵墓平台和石雕,被称为藏宫。元代沿袭了蒙古族的葬俗,不能建坟。安葬后,马被踩死在地,不设墓地。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是以供奉成吉思汗墓的“八白室”为原型的纪念性陵墓。
(4)明清两代
明清墓地的布局受到当时宫殿建筑的影响。它虽然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形制,但摒弃了上下宫殿分离的格局,将各类建筑聚集在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墓地从正方形变成了长方形平面。陵墓和祭堂被墙隔开。前部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后部由纪念馆组成。为了突出祭祀和祭祀的功能,废除了夏宫楼,废除了历代皇宫官员居住和服务的旧制度。墓地后面是陵墓,土地被封成宝城宝顶的形状。整个墓园充分体现了正面朝后睡的宫廷建筑模式。
第三,坟墓和埋葬用具
1.坟墓
(1)竖穴墓和横穴墓
坟墓也叫墓葬,按发掘方式可分为竖墓和横墓。竖穴墓是从地面向下挖的土坑,横穴墓是挖到一定深度后再横向挖的土穴。汉文帝的巴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砖石墓
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心砖砌成的墓葬,西汉后期非常流行,其中以卷顶砖室墓最为常见。西汉时期也有一座石结构的墓,是混合砌筑而成。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上的雕刻内容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3)庭院墓葬
到了唐代,统治阶级甚至奉行“墓如真屋”,地下墓穴延伸成一条轴线,依次为斜墓、洞天井、前后坑道、前后墓、小龛。多个洞和天井的布局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多个院落。前后墓室体现了前为厅,后为室的思想,也体现了死者的等级地位。这类墓葬在墓室和天井绘有大量壁画。
(4)仿木墓
宋代在继承前代砖石墓和庭院墓的基础上,开始向仿木墓发展。在墓葬的墙壁和顶部,砖石材料被用来模仿木制建筑形式,并制作了如斜柱,壁架,斗拱,柱头拱门和沉箱等组件。门窗栩栩如生,斗拱完整,雕梁画栋,将宋代“建法式”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棺材系统
棺材是一种埋葬死者遗体的器具。“棺材”是收集尸体的工具;“椁”是放在棺材外面或周围的盒子。《说文》中有注:“木者为木,四周有棺,似有郭之地。”棺材的发展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1)棺材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棺椁,大部分是瓦制或石制的。Xi安半坡文化遗址的瓮棺葬距今5000~6000多年前,是用陶罐为儿童制作的,辽宁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石棺。木棺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但在商代以后才广泛使用。
(2)
棺是棺材或棺盖外面的附加层,用来保护土洞中的棺材,棺材之间形成的空间用来放置随葬品。曾侯乙墓墓室高3.1 ~ 3.5m,用长木条3171,木材380m3。墓室制作精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香肠拼图”。所谓“黄香肠”是指制作棺木的木材全部采用柏树的黄姜木芯,“拼图”是指柏树木材四周平铺,木材面向内,与同侧棺室墙壁垂直。这种墓室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被皇帝广泛采用。汉代以后,用空心砖建造的坟墓起到了保护棺木的作用,从而取代了以前的棺椁,原来的棺椁制度很快就消亡了。所以后人通常称棺材最外层为棺木。
3.陪葬品
(1)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陶器生产的普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包括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武器和装饰品,多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时期,陶器礼器也出现在随葬品中。
(二)青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发达,被社会上层广泛使用。而且青铜礼器已经成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大部分贵族墓葬都随葬有青铜礼器。青铜礼器主要有酒器、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工具等。、和是成套配备的。安阳殷墟傅浩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有210多件。曾侯乙墓中的全套青铜礼器重100吨。秦青铜车马制作精美,结构复杂,技艺精湛,比例准确,被称为“青铜器之冠”。
(3)丝织物
中国是一个丝绸业发达的大国,丝绸在随葬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保存难度大,至今很少保存。在商周时期,丝绸和亚麻织物已经与他们一起埋葬。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有丝、纱、绢、绢、锦等。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服,重量不足50克。
(4)玉器
古人认为“君子胜于玉”,“君子绝不会无故离身”,所以葬玉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玉,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出现了。“玉若在九窍,死者不死”,认为可以将玉敷在尸体上,防止腐烂。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成为死者佩戴的精美耳环。良渚文化晚期,几乎每个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玉器,四周是玉牌,中间是玉璧和玉玄寂,形成了“玉冢”。殷商傅浩墓出土玉器755件,包括颜、璧、桓、黄、胡等礼器,以及玉器兵器、器皿、佩饰等。战国时期是玉器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曾侯乙墓和中山墓出土了大量玉器。
(五)明器
所谓明器,又称明器、鬼器,是专门为埋葬死者而制作的各种器皿。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仿制品为礼器、兵器、工具,车、船、仓、井、屋、院、栏、人、兽等模型,广见于世。俑是一种明器,最具代表性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它们与真实的人和马一样大,排成军阵,规模巨大。产量达到了已发现的历代陶俑的顶峰。唐代墓葬中广泛使用低温釉陶“唐三彩”,出现了各种类型、分工完整的三彩俑,包括镇墓动物俑、礼仪俑、乐舞俑等,成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后,纸质的明器开始流行,但它们不是和死者一起埋葬,而是在埋葬时或埋葬后焚烧。
四、墓室石刻
1.石像学生
古代墓葬,尤其是帝王、诸侯、官僚的墓葬,因其整齐的一排排石雕、动物、传说中的妖怪而被称为“石像”。作用是给墓做标记和驱邪,显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守护墓和表彰墓主人的功勋。该墓最早的石刻是西汉大将霍去病的石像。霍去病石像共有44尊,都是用巨石雕刻而成,最具代表性的是匈奴。帝陵的石像生,从唐乾陵就形成了一种风俗。
2.墓碑
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碑”的称谓,但当时碑的作用与后世墓碑不同。它是一块大石板,上端中间有一个圆孔。圆孔叫“穿”,立在坟墓旁边。它是用来穿绳子,慢慢把棺材放进坟墓的。或者站在医生或秘书门口拴牲畜;或者站在宫庙里测量日影,记录时间。石板上没有文字。
西汉末年前后,人们开始在原本竖立在墓旁引导棺椁的石碑上刻字,记载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以及赞美、悼念墓主人的诗词。形状从普通石头逐渐变得规整,形成由头、身、基座三部分组成的定制碑,成为真正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佩戴,顶端尖成方形称为鬼手,刻有云气图案的圆弧称为光晕。由此,墓碑成为丧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而且体现出强烈的伦理色彩,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汉代以后的墓碑在此基础上趋于完美。唐福陵前的圣人纪念碑是墓碑的杰出代表。
3.墓志铭
墓志铭也是记载和歌颂死者的石刻,不同的是墓志铭埋在墓中。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开始流行。早期为平板状,南北朝后期墓志形成方形定制,由盖和石组成,称为组合墓志。大多数的直盖是全盖的,也有一些是龟形的,刻有印章标题。记录,石刻,铭文。编年史以散文的笔调,追溯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官方履历、谱系,记述和赞美死者的生平事迹、才华和品行。明治用押韵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赞美。唐朝以后,还发文学家、书法家的名字。历代出土的许多墓志都是书法珍品和重要史料。
第二节古墓旅游开发
一、古墓的旅游吸引因素
1.大型双重建筑
2.丰富多样的墓葬文物
3.优越优美的自然环境
如武则天、唐高宗的旱陵,山势挺拔,关中平原风光秀丽。
4.墓主人的名人效应
例如,举世闻名的岳飞墓,早已成为杭州西湖边的著名旅游景点。
5.全面多样的文化价值观
第二,古墓旅游资源的开发
1.古墓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开发墓葬旅游资源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墓葬的地面遗存、地下建筑和文物吸引游客,开展观光活动。在一些地面遗存丰富、有一定考古发掘、有大量历史文物的墓葬区,由于能向游客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已被发掘,展现了明十三陵从地面到地下的完整结构和形制,文物数量和种类非常丰富,是游客游览北京的必到景点。陕西省的秦始皇陵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一个埋有俑、兵马俑的大坑,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青铜车马被誉为“青铜器之冠”,陶俑和马的规格前所未见,赢得“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自开放以来,这个旅游胜地一直经久不衰。然而,由于文物古迹有限,文化内涵不足,开发展示方式单一,近年来大多数墓葬型景区的旅游吸引力有所下降。
2.陵墓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优先发展原则
(2)文化展示的原则
(3)活动设计的原则
(4)妥善修复和文物保护原则
第三节中外帝王陵墓
一、中国陵墓的设计理念
1.“生与死是一样的”的基本思想
2.“仿首都”的建筑理念
3.“皇帝唯一”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主要陵墓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英郑明,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21年,六国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帝陵制度。
2.西汉陵墓
西汉11座陵墓中,除文帝巴陵和汉宣帝凌渡外,其余9座陵墓均位于陕西咸阳,一字排开,形成了“声绝尘尽,西风依旧照,汉墓不见”的壮丽景象。除汉文帝巴陵外,都是“削山为墓”,都是“削土为墓”。地面夯筑高大的“方”形土墩,底部长宽约150 ~ 170 m,高约20-30 m,汉代厚葬盛行,墓中随葬品极为丰富。葬具为“黄肠”,葬服为“金缕玉衣”,华丽无比。西汉陵墓设置众多陵墓,一方面是为了祭奠陵墓,另一方面是为了迁徙关东宗亲和达官贵人,以强基抑末,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汉武帝茂陵是西汉最大的陵墓,周长1.688米,高46.5米,远超西汉帝陵30m的定制。在墓地的东侧,有大面积的建筑遗迹和墓葬。按照汉朝的法律,每年全世界的贡品有1/3埋在陵墓里。汉武帝在位54年后,茂陵的随葬品数量非常多。
3.唐朝的陵墓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卒于公元907年。* * *历为21帝,其中19帝陵在陕西关中平原,又因武则天和唐高宗葬于甘陵,故又称关中唐十八陵。唐帝陵西起高宗甘陵,东至玄宗泰陵,分布在关中北部山区的6个县,绵延近千米。唐代实行帝陵与齐英雄合葬的制度,其中唐太宗的昭陵有167座。
4.宋陵
北宋陵位于河南省珙县嵩山北麓和洛河之间。陵区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陵区旁有21座商场,数百名宗室、名臣后代与之合葬,形成一个庞大的陵群。南临嵩山,北临黄河天险,东临群山,西临伊洛平原的房间不多。被认为是“山高水长”的吉祥之地。
5.西夏陵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脚下,东西5公里,南北10公里。陵墓9座,墓葬193座,建于165438世纪初至13世纪初。陵园的地面建筑早在蒙古亡国时就全部被毁。西夏陵的建造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大,但自身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出土的石像,曲膝而坐,状如负重,造型奇特。
6.明陵
明十三陵***15,除了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陵。其中13集中在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俗称“十三陵”。基本布局以明太祖成祖的长陵为中心,左右各一座。* * *带有神道和陵墓的石雕是中国帝王陵墓史上的一个创新。
7.清陵
清朝有***12个皇帝。除溥仪外,还有11座帝陵分布在三个陵区,分别是沈阳的盛京陵、河北遵化县的董卿陵和河北易县的清溪陵。
第三,著名的外国陵墓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我国对古埃及法老陵墓金字塔的称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西岸,从开罗附近的吉萨到上埃及的希拉卡姆波利斯,共有近100座金字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也被称为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于公元前27世纪。它由230万块石头组成。大金字塔周围还有其他皇家金字塔,构成了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由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加上匍匐在前方的两条前腿,总长* * * 73.5 m,象征着人类智慧与狮子勇猛力量的结合。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古都贾格拉的西部,印度首都以东195km,在贾穆尔河的南岸。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任皇帝沙吉·汗为他的爱妻泰姬陵修建的陵墓,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花园是长方形的,四周是红色的砂岩墙。整个陵墓用汉白玉建造,底层是一个高7米、长95米的方形祭坛。卧室在中间,层高74m。底部为八角形,顶部为穹顶,分为五个房间。大理石石棺被放置在中央宫殿的大理石围栏里。祭坛四角有四座40米高的汉白玉三层圆形尖塔,俯瞰全城。整个陵墓呈现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第四节历史名人陵墓和独特的墓型
一、历史名人墓
1.孔琳
孔琳,又名“圣林”,位于山东曲阜以北1.5公里处,是孔子的家族墓地。据史书记载,孔子死后葬于此处,历代帝王赠田。到清朝时,它已经达到200公顷,孔庙墙周长7公里,古树参天,众多的坟墓,众多的石碑和石器。古代长春广场之后,即从门到广场,在洙水河以北有主要建筑,如赏殿、开亭和洙亭。殿后有孔子墓,东面有墓,南面只有孔墓,形成了抱子抱孙的布局。孔子墓墙外是孔子后人的墓地。
2.岳飞墓
岳飞墓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栖霞岭脚下,岳飞庙西侧。墓前有墓门,墓前有“精忠报国”墙,墓前古柏、石柱环绕。正面柱上镌刻着“善恶自古冰炭同,今日誉判真假”的铭文。墓门以铁铸、秦王、张浚、万四人画像,墓门镌刻“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铸无辜臣子”的警句对联。南北两厢是历代碑廊。
3.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建于1926 ~ 1929。整个陵园呈警钟形,建筑依山而建,层层登高,依次为牌坊、墓室、陵门、碑亭、纪念馆、墓室。在纪念馆里,有一尊孙中山的雕像,周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轮廓和事迹浮雕。墓室为球形结构,中间为大理石墓室,放置刻有孙中山躺像的石棺。墓地总面积3000hm2,林地面积21.33 hm2。蓝天白云下,松柏丛中,汉白玉和蓝色玻璃屋顶的建筑构成了一幅非常和谐、典雅、庄重的画面。还有乐谱架、光华阁、水榭等。
第二,墓葬的独特形式
1.天葬
天葬,又称鸟葬、露天葬等。,在藏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藏语称为“吐哭”。通常人死后会把四肢绑成一团,用白衣服盖上,死几天,放在空房间里祭奠。死者的后人把尸体抬到门口,然后请天葬师把尸体抬到天葬地。家人和亲友随天葬师被送到十字路口后,有一两个亲友跟着天葬师看管天葬地。到达天葬地后,喇嘛们诵经打鼓,煨桑祭神,引来秃鹫。天葬师在天葬台上把尸体肢解,割肉碎骨,混在年糕里让秃鹫啄食,以求吃得饱饱的好运气。
2.悬棺葬
悬棺葬又称崖葬、崖穴葬,是将尸体放在棺材中,悬挂或放置在悬崖上的一种埋葬方式。这种葬俗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夏商周时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其中以四川珙县、广西右江、福建武夷山最为集中。福建武夷山一、二号棺的悬棺,距今约3400 ~ 3800年。悬棺大多埋在河边和海边的悬崖上。棺材距离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达到上百米。悬棺神秘诡异,有些悬棺是如何安放在悬崖上的,至今还是个谜,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3.塔式埋葬
塔葬是指佛教特有的一种埋葬形式,在佛教僧人死后,遗体被放入佛塔。知名的佛教寺庙都有墓塔,但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最有名。塔林位于神庙西部的邵熙河北岸。现存唐代以来的砖石墓葬230余座,风格各异,形态各异,是佛教文化、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塑艺术的具体体现,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塔林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葬有唐代至清代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