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是怎样的?

京杭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为了向西扩张势力范围,吴王阖闾下令挖掘从太湖到长江的徐希。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而战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挖了一条运河(名为汉沟)。在此基础上,继续由北向南发展延伸,特别是在隋、元二次大规模扩建改造后,基本完成了今天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很多河段都是利用原有的天然河湖,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运河水流主要由连通的天然河流补给。

到了(杨光)时,据说为了在扬州看瑶花,也为了南粮北运,从京淮段到江南挖了一条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了元朝,元朝的首都大都(现在的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才能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朝横向运河,建成了以大都为中心,南下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从北京到通州区,叫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叫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叫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叫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至淮阴称为中央运河,全长186公里。淮阴至瓜州称为李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叫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著名的李运河城市。当杨迪在扬州开凿运河时,扬州成了南北交通的枢纽。得益于漕运,这里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历来是历代水运的主要运河,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航运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降低。黄河移民后,山东境内河段水资源短缺,淤积较浅,南北通航被切断,淤积到地面。江苏境内水量大、通航条件好的一段,只能在小木航行。京杭运河的废弃和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加宽加深,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得到改善。季节性通航里程达到1100公里以上。江苏省郫县以南660公里的水路,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成为未来南水北调的输水渠道。

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活的、流动的人类遗产。大运河起源于春秋,形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为以后江南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自嘉兴治陵水路,过钱塘江,过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了一条沟,开了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建了汉城,运河及其文化就是由此衍生的。

我们今天说的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兴盛于唐宋,拉直于元代,疏浚于明清(开凿于公元前486年,通车于公元1293年),历时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建设过程。隋朝时,杨迪动用百万人口开凿大运河,为以后国家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终于在元代成为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动脉。

戴人造天河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继长江之后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其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