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几个历史名词

数数,认罪。

元寿四年(前119),在古代御医张汤的建议下,在桑弘羊的具体策划下,武帝颁布了算账示警的法令。所谓算计,就是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房产税。所谓坦白,就是向法庭揭露工商人士和高利贷者隐匿财产、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这既是解决资金困难的迫切需要,也是打击奢侈品商家的意图。清算和检举顺序的具体实施是,所有从事工商业的人都必须申报个人财产,以1000元为一个工资,每2000元工资120元为一个计算单位。另外,凡是家里有小马车或者50尺以上的船,都要算。凡隐匿财产不报,或不如实申报者,罚款一年,钱没收。凡检举他人隐匿财产者,奖励被告财产的一半。

盐铁关营

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西汉初年,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盐铁由国家垄断,并设立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中央政府在大司农之下设立盐铁公司,主管全国盐铁业务,地方郡县设立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白湖依桐

东汉班固在白虎观会上整理的书籍。它是一部经学的总结性著作,将占卜理论与经学相结合,进一步神秘化了儒家思想。

世通

十部通书是十部政书的总称,即通书、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志、续通志、清通志、清通志、清通志、续通志。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志》一书,系统、全面、概括地整理成我国最早的一部,集中论述了历代的法律法规。该书出版后,被历代学者视为不朽之作。此后,宋代的郑樵著有《通志》,元代的马端临著有《文献通考》,与《通典》合称“三通”。续通典、续同治、续文学通考,以及清乾隆年间增加到官训中的清通典、清同治、清文学通考,统称为“九通”。1935,与清续文献通考合称为“十通”。其中,马端临的《文学通考》最有价值。

为了查明哪些人口应纳税和负担徭役,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员大规模清查户口,称为“达索读毛”。也就是根据户口本上登记的年龄和我的体貌特征,查我有没有谎报年龄,骗老小。如果有任何虚假,常宝和其他人将是有罪的。通过检查,发现了大量的隐藏账户,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税收。是隋唐时期查账的一种措施。南北朝时,人们留下户籍或佃户为豪强隐瞒户籍。黄凯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籍,根据户口本上登记的年龄和体貌进行核对,称为“阅大索貌”。如有虚假,三长应被发配到远方。清查的结果是,全国户籍增加了44万多,164万。此外,根据总理高颎的建议,实施了“丧失成员资格法”。也就是说,国家制定“失样”(分户标准等。)并发送到各县。每年正月初五,县长派人下乡,让3至5方(100户是1方,即300至500户)分组在一起,按样本分户等。,作为税收征收,

强迫劳动的基础。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强迫劳动的数额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许多原本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宫廷政府申报户籍,纳税服役,成为国户。失样与失样,又称“失样法”。中国隋朝制定家庭等级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五年(公元585年),采纳高炯的建议,规定每年正月初五,县令巡察,让百姓组成五人或三人一组,按户籍标准重新界定应纳税额,以防止百姓偷税漏税,遏制有势力的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史通》是中国和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代刘知几。书中的内容主要是评论史书的体例和编纂方法,论述史书的起源和历次史书编纂的得失。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历史理论和历史批评。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体例、编纂方法、史官制度的阐述;历史批评包括评论历史事件,讨论史记的得失,考察历史事件的是非异同。因为《史通》总结了唐代以前史学的所有问题,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本书的编纂历时九年,始于唐代吴代二年后的长安,终于四年后的唐中宗景隆。《通典》,唐撰,200卷。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政治著作,也是“十通”之一。唐天宝之前的经济、政治、礼仪、军事惩罚、地理、民族等专题书籍。唐所撰,共200卷,分九章,1500余小标题,约190万字。“三言”、“二拍”是明代五大著名传奇短篇小说和寓言书的统称。三言是余世明、史静、兴三人的合称。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二拍”是中国小说集《第一瞬间的惊喜》和《第二瞬间的惊喜》的统称。作者凌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