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启功、赵朴初和启发这座纪念碑的先驱李志民之间交流的历史时刻?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1925-1994)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1912-2005),虽然年龄相差13岁,却已经忘记了对方。两人都是从小学习书法的。解放前,启功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李志民先生也是武昌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后来两人都是北京高校的资深学者。两人都在80年代的书法界声名鹊起,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之初,书法开始复兴。作为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李志敏先生与北京市书法家协会首任会长启功先生多次交流书法技艺,共商中国书法振兴大计。启功先生甚至对李志敏先生的书法造诣大加赞赏,说:“只有把碑文融为一体,才能突破前人的藩篱。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1988,启功先生当选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他的郑重提议下,李志民先生当选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刘谦、蓝玉崧、古曦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卜喜阳、尹瘦石、吴未淳、欧阳钟石、秦弓、袁其伟、徐焕荣、康殷为评审委员。两人与其他书法界的朋友一起发展了书法协会,促进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日益扩大。

1990秋,由北京大学美术教研室发起,第一期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大建校以来第一个面向全国的书法艺术研究班。来自全国各地的65,438+000多名学生来到北京大学深造。本次研修班由李志敏先生指导,陈余龙、季羡林、杨欣、袁兴培、张欣(丈夫)、、欧阳、为主要教师。启功先生也对本次研讨班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推荐了许多课余学生参加研讨班学习。

泰国诗琳通公主的书法老师、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张振国(翁图)教授后来回忆起80年代书法的盛况,常常说:“那时候北京的高校里,书法最好的有三个人,北京大学的李志敏,北京师范大学的启功,第一师范大学的欧阳钟石。李老师的草书和魏碑的最好,但他走的最早。如果李先生今天还在这里,他会很有名的。”他还说,李志敏先生在世的时候,谈功名的时候,曾经对人说:“生前不作声,死后留名。”。这八个字是老一辈书法家淡泊而精通书法的真实写照。

作为佛教的领袖,赵朴初先生也积极参与推动书法的繁荣。鉴于赵朴初先生年事已高,我和李志敏先生,以及时任北大青年教师、后来成为当代文人书法领军人物的张欣,多次拜访赵朴初先生,探讨书法问题,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赵朴初先生说他是“先看李志敏的书,后见他”。第一次看他的大草作品,觉得真的很难读,有点粗糙。可以放在一边,但偶尔再看的时候,感觉它的点画苍老苍劲,不乏天才。所以,仔细欣赏它,感叹它的真品!”后来两人成了艺术上的知心朋友。赵朴初先生视李志敏先生为当代书法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多次为李先生的《引碑入草》提出宝贵意见。不幸的是,年事已高的李志民先生先于赵朴初先生去世。从此我们两个人就隔了两个世界。

(摘自:北京大学新闻网杨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