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传统的带彩点的刺绣?

刺绣,也叫针绣。是用绣花线按设计好的图案和颜色在织物上绣针,用绣痕形成图案、图像或文字的一种技术手段。中国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刺彩绣”,发展于夏商周和秦汉。出土的早期刺绣遗物表明,周朝还是简单粗糙的;战国时期,做工越来越精致,这个时期的刺绣都是辫绣,也叫辫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一硅厂战国楚墓出土的刺绣品有对凤、对龙、封飞、龙凤、虎等。都是用编结的股线绣的,没有画,也没有上色,说明当时的刺绣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结构上非常严谨,几何布局清晰,大量使用花鸟、龙、兽等图案,并将动植物意象浪漫组合,在技法上运用写实与抽象。到了汉代,刺绣开始显示出艺术之美,由于经济繁荣,各行各业都很繁荣,丝织业尤为发达;随着社会富裕阶层的崛起,新的消费阶层的形成,刺绣的供求关系应运而生。不仅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服饰,手绣制作也变得专业化,尤其是技艺突飞猛进。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来看,虽然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但依然绣制精美,图案多样,精美绝伦,配色和针法运用得当,令现代绣工汗颜。

由此可见,刺绣技术在汉代是非常流行的。

唐宋时期刺绣技术发展至今已有数十种针法,其风格也逐渐在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刺绣已经不仅仅是绣在服装上,已经从服装的装饰发展到纯观赏性的刺绣画、绣佛经、绣佛像等等。相传武则天下令将400多尊刺绣佛像赠送给寺庙和周边国家,可见唐代的刺绣佛像已经极为普及。唐代以前,刺绣多以实用和装饰为目的,刺绣内容与生活的需要和习俗有关。

宋代的刺绣作品不仅是实用产品,而且致力于刺绣。自晋唐以来,文人墨客都酷爱书画。书画是当时最高的艺术形式。到了宋代,它更多的是关于丝绸刺绣。字画风格直接影响刺绣风格。

明代的刺绣最为新颖和著名。洒纱绣以两根捻纱为计,按方孔纱的孔绣,以几何图案为主,或以铺绒主花为辅。

清中叶,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刺绣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当地的刺绣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和湘绣。

苏绣

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相传三国时,吴王孙权命赵大成的妹妹亲手绣制万国地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江河、海洋、城池、行等图案,称“万国绣于一锦”。到了宋代,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在苏州,有集中生产的作坊和小巷,如刺绣作坊、刺绣巷、滚绣作坊和刺绣线。明代苏绣已成为苏州流行的群众副业,形成了“家家养蚕绣花”的局面。江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丝绸手工艺品中心。

清代是苏绣的鼎盛时期,可谓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皇室使用的大量绣品几乎都是苏绣艺人制作的。民间是丰富多彩的,广泛用于服装、服饰、被子、枕头袋、窗帘、靠垫、鞋面、香包、扇包等。这些苏绣作品不仅针法多样,刺绣精美,色彩清丽典雅,而且含有喜庆、长寿、吉祥的图案,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级欣赏,称为“闺绣”。清末,沈寿首创“仿真绣”,享誉海外。她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培养出新一代。20世纪30年代,丹阳郑铮女子职业学校画绣系主任杨守玉首创乱针绣,丰富了苏绣技艺。苏绣以其精致优雅而闻名。图案优美,色彩恬静,针法灵活,刺绣细致,形象生动。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发现的实物是1958年长沙楚墓发现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40件绣衣和一件绣锦。刺绣花样10多种,绣花线18种色调,运用各种针法,达到针迹工整,线条洒脱,刺绣娴熟的境界。清朝嘉庆年间,长沙县有不少妇女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杰出的绣工胡连贤之子吴在长沙开办了第一家“吴彩霞绣坊”。湘绣之所以闻名全国,是因为其作品精良,遍布全国。

湘绣的特点是用天鹅绒线(无捻的羊毛线)刺绣,小心翼翼地分裂丝绸,刺绣品逼真的绒面图案。它通常以中国画为基础。色彩丰富鲜艳,特别强调阴阳浓淡,体态生动,风格豪放,享有“绣能产香,绣鸟能听,绣虎能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越绣

又称“广绣”,是产于广东的刺绣品。与黎族织锦一脉相承。形成明代中后期风格。其特点是:一、使用各种线,除了丝线、羊毛线外,还使用孔雀毛的捻股作为线,或者用马尾缠羊毛作为线。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强调华丽效果。三是用金线作为刺绣图案的轮廓。第四,纹饰饱满活泼。常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有百鸟朝凤、海鲜鱼虾、佛手和甜瓜。

第五,刺绣工人多为男性工人。刺绣的种类很多,有被套、枕套、床楣、披肩、头巾、台帘、绣衣、鞋帽、服饰等。,还有镜屏和挂屏。

粤绣始于唐朝。有一个关于光秀的真实故事。唐朝有一位14岁的广东姑娘,名叫鲁美娘,在一尺见方的丝绸上绣了一卷佛经《Hokkekyo》。字体比小米小,点画清晰。这个故事说明光秀的历史如此悠久,技艺如此不凡。光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艺之一。

明郑德九年(1514),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买了龙袍刺绣,回国献给国王,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从此,广绣名扬海外,每年都有许多产品出口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罗泽对珠绣绣花鞋等一些粤绣工艺品惊叹不已。当时的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们能够熟练地、创造性地运用羊毛刺绣,用孔雀毛、马尾辫做线、扎线,用金线、银线进行刺绣。

明末至清中叶是广东刺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样品图案色彩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特色,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所以对粤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秀开始从民间小作坊的小批量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型。大量生产用于室内装饰和日常服装的广泛刺绣产品,使其出口进入全盛时期。到了清朝中期,由于粤剧和粤剧的兴盛,粤绣中加入了新品种的粤剧服饰。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服饰在国内很有名气,连宫廷戏班都来定制。乾隆年间,广州刺绣已成为一个城市,刺绣作坊和刺绣村多达50个,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

清末民初,广东刺绣业仍保持着发展势头。在65438年至0929年在广州举行的四省市刺绣展览比赛中,广绣以其孔雀牡丹、樊氏、雪景等作品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川绣

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据晋代常曲《华阳国志》记载,蜀绣在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与蜀锦齐名,两者都被誉为蜀中瑰宝。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先后建立了前蜀和后蜀两个王朝。当时中原战乱频繁,只有四川能够站队,这为刺绣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对刺绣的需求很大,也刺激了民间刺绣的发展。到了宋代,天下归一,蜀绣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全蜀艺文志》记载:“川土富庶,产丝帛,人作冰绣等物,天下第一。”可见当时蜀中刺绣之盛。

清代道光年间,蜀绣已形成专业化生产,成都有多家绣店,既绣又卖。缎子和彩色丝绸是主要原料。主题包含山川、人物、花鸟、虫鱼等诸多吉祥寓意,富有民俗色彩。有被套、枕套、绣品、鞋面等生活用品,也有台屏、挂屏等欣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