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评述了张之洞“劝学”的主要内容和“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劝学”分为内部篇和外部篇。“内功要以端正人的感情为主”,“外功要博采众长,开风气”,整篇文章的主题是“学为基础,西学为用”。文中提到的“中学”,即经、史、哲、集,张之洞认为“中学”的各个方面都要理解,但他强调“三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的起源,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西学”就是“新学”,包括西方政治、西方艺术、西方历史。西方历史是指西方国家的历史;西方政治不是西方政治,而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比如学校制度,军备制度。西方艺术指的是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张之洞主张小学先学西文,后学西政;大学堂先学西方政治,再学西方艺术。
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张之洞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中学是本体,起主导和导向作用;西学是中学的辅助,起辅助作用。
此外,张之洞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改革策略和措施,如学制思想、科举制度改革和师资培养等。,但这些建议都是建立在“中国式”的基础上的。
综上所述,基本思路是教育首先要教中国传统的学经、学史,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要放在主导地位,然后从西学中学习有用的东西,弥补中学的不足。
(2)作为洋务教育指导思想的“中体西用”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封建教育制度的总纲领。尽管有其局限性,但这一教育主张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①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性,促进了近代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将学校列为西方政治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打破我国单一僵化的传统教育结构。(3)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和民主平等思想传入中国。
(3)局限性:(1)“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维护整个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思想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对近代刚刚起步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不利影响。“中体西用”的思想作为教育的总目的,直接把中学和西学嫁接在一起,必然导致两者之间的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