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广告历史
中国不是现代广告的发源地,但以广告为导向的宣传方式很早就出现了。在《诗经》的“周松游辩”一章中已经有一首诗“小关北居”。据汉代郑玄注“萧,织小竹管,今卖者吹之。”唐代的孔也解释说:“当时卖糖果的人吹萧是为了显示自己。”可见,在西周时期,卖糖果的小贩就已经懂得吹管招揽生意了。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广告的形式。除了口头广告,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就是挂广告。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熙熙攘攘的市场景象,画面中随处可见悬挂的广告。到清末民初,上海等租界地区成为中国近代广告的发达地区。
明清时期的广告
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逐渐摆脱了传统的高雅脱俗的观念,开始涉足广告领域,以自己的写作特长直接服务于商业广告(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他们题写招牌,书写广告对联(对联在清朝以后更加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专门的对联,成为商业广告的一种形式),推销新书和作品(用书做广告),青睐木刻年画(木刻年画在清朝相当流行),使明清时期的广告形式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风格。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民族风格和风貌,最能体现在文字广告中的招牌广告和商业对联。
招牌广告在宋代非常流行,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成熟。明清时期的招牌集中体现了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所以在商业活动中注重商业道德和店铺的声誉。此时的招牌不再以单调的姓氏或街坊名称为基础,而是赋予招牌文字简洁的内容。其次,在标志的寓意上,有的选择吉祥作为主题。再次,招牌内容中也以店铺商品相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