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之路上有哪些重要的文化遗址?
1986年夏,在距离成都北郊不远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来自缅甸和印度温暖水域的精美青铜器和扇贝,有力地证明了古蜀文化的极高水平,早在3000年前就与沿海地区有了交往。
在中国的三条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中,西南丝绸之路发展最早,于公元前四世纪开通。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被称为“蜀——尸毒之路”,蜀即四川,是印度的古称。指的是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甚至印度的商道。
古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比中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200多年。和西北丝绸之路一样,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了从印度进口的四川蜀布和竹签。据悉,此前已有四川商人从云南经缅甸赴印度从事贸易活动。张骞回朝,所见所闻都是汉武帝演的。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汉武帝听后,非常惊讶,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让官员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域。汉武帝立即封张骞为博王侯,命其取蜀郡(成都所在)、若郡(宜宾所在)。我们分头探索去印度的路,都被西南的少数民族挡住了,但都失败了。梁武帝从内地招兵买马,调兵攻打西南夷、夜郎、云南等众多部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造成的深刻的民族隔阂,以及昆明、居安两地首席酋长对垄断富庶过境贸易的拼死抵抗,十余年后,只开通了成都至洱海的道路,官方使节未能超越大理至保山。与印度商人的贸易只能通过各个部落的中介间接进行。东汉皇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附之,东汉“始经博南山,过澜沧江”,滇缅通道开通,与缅甸掸族有经济文化交流,再经缅甸进入印度。汉武帝推行的“通蜀毒国之路”被认为是全开的。
文化
“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川滇段有两条路径:一条走“古牦牛路”(灵官路),从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莱南、名山、雅安、景荣、汉源(窄都)、岳西、喜德、冕宁、西昌,到达会理后转向西南。然后沿秦代开凿的“乌池路”南下,经筠连高县,向西突入横江谷地,经豆沙关、大关、昭通、曲靖、昆明,最后到达大理。两路在大理汇合后,经保山、腾冲、盈江到达缅甸的巴莫,巴莫到印度有水陆两条路线。从印度出发,他们可以经过中亚和欧洲。通过“古代”中国的丝绸、蜀布、竹签、手工艺品、铁器源源不断地输出,外国的有色眼镜、宝石、翡翠、光珠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了唐朝,这条丝绸之路更加繁荣持久。它是中国与世界最早的联系纽带,为中外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后来被发现,开辟了一条新路。
古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部分道路都被淹没在时间的风雨中,但一些险路、骡马蹄印、诗词碑文依然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最典型的,如宝山的金兰古渡、季虹桥遗址及附近的摩崖诗词、文字、碑刻,都是当年的手工制作。它仍然保存完好。从澜沧江到长湾的水寨段长约10公里。最初有平铺、山大铺、水寨铺等驿站。现在仍有3米宽、50米长的小街,两端有街门等遗迹。从平坡西边的罗阳山到水寨的路段,山腰上有一条三四公里长的大石头脊,是在悬崖上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