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的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其前身是地理系和环境科学系。地理系成立于1949。它原是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系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国在东北根据地最早建立的地理系。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86,其前身是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是中国高校最早培养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教学和环境保护人才的基地之一。

第一部分是研究所成立前的地理系(1948-1995)。一、成立和快速成长期(1948-1965)。

(一)地理系的成立

东北大学1946建校后,学校教学单元设置三个系十个科,其中历史地理系隶属于社会科学系。

1948年底,经东北局和东北管委会批准,学校将系改为学院,系改为系。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地理学一直没有独立建立起来。

1949年2月,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管委会教育部发文,决定将原东北大学沈阳分校、长春大学长春分校、吉林长白师范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合并为东北大学,包括原教师和部分学生。至此,历史地理系的地理教师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地理教学小组,为后期地理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5438年6月至0949年7月,东北大学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顿。8月,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历史系和地理系分离,分别成立历史系和地理系。由于师资短缺,社科院院长智建中亲自到山海关招聘地理教师。9月,张自珍、张恩虎和魏受聘到该部工作。李振权和刘培新毕业于北平师范学院(现北师大)地理系,分配到地理系。支建中院长主持召开地理学部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地理学部成立,任命孙亚明(社科院副院长)为地理学部部长,张子珍为地理学部副部长。张立国在研究生期间从事地理系的行政秘书工作。5438年6月+10月,丁希之受聘于上海师范学院,在系任教。1949 165438+10月6日,学校召开“中共东北大学党总支委员会公开会议”,宣布党组织,公布党员名单。张立国是地理系全体教员中唯一的中共党员。165438+10月8日,张子真被任命为代理部门主管。

1954,景、、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陈亚子随程校长从中国人民大学规划系经济地理教研室调入东北师范大学,先在师大附中担任校长。1954,调入地理系。杨美华分配到大连师范学院一年,1955调回地理系。

1958新建地理楼启用,地理系从和平西楼搬到新楼。建筑内有当时国内罕见的福柯摆演示室,以及几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实验室。

65438-0959招收地貌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分别是丁希之和陈雅子,第一届有9名研究生。

1960年,为了发展独特的科研方向,填补我国沼泽研究的空白,成立了水文沼泽实验室。蔡晨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学专业,回国后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力量。

1961,周占傲,苏茂德毕业,留系。徐小坡和郭宜良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被分配到该系任教。

1964,招收地貌学二期研究生2名。

二、震荡动荡期(1966-1977)三、恢复蓬勃发展期(1978-1995)

从1977开始,先后成立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球科学三个实验室,并抽调了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工作。借着吉林省召开环境保护大会的东风,在金兰、郭永文的提议和努力下,我校于3月1978、10通过吉林省教育局向中央教育部报送了《关于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报告》(吉教科[78]13号),拟在三个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

1978年9月23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局发文(033,78号),同意在我校建立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吉林省编委字[78]202号文批准文件为标志,环境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85 12 17在环科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获得了吉林省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证书,是国内最早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和认证单位。基于此,环境科学研究所可以对我国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祖国北方的黑龙江到辽东半岛的大连,再到祖国南方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重大电厂建设的环评报告的编制,都来自于在环科院创业的老教师们。这为环科院获得首批国家一级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创造了前提条件。

1982期间,国外已经有了热排水的标准,而我国火电厂热排水的标准还是空白。受水电部委托,环境科学研究所与上海水产研究所、海河大学、华北电力设计院、陡河水库等单位开展了联合研究。为温排水热影响排放标准的提出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火电厂热排水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研究获得了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在环境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纵观历史,应该再次肯定当时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老先生们早期的研究工作,为后来20年一些有影响的专著的出版和国家重大课题的成功申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78到1986,该院完成科研项目38项,包括国家科委、国家环保总局、水利水电部、吉林市科委、吉林市环保局等。,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1,校级1。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学会成员还重视理论成果的积累,发表了许多科学论文。1982完成的《图们江水系水污染与水资源保护研究》的编写,表明其在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和综合研究领域处于先进水平。这一时期理论成果的积累为进入90年代后一些有影响的专著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研究所成立前的环境科学系(1978-1995),奠基和初创期(1978-1985)和发展壮大期(1986-1995)。

第三部分是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建设与发展(1996-2006)。

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与发展,特色荣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