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麻涌

民俗文化

麻涌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全镇有18个曲艺中心,定期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救灾复产义演、文化高地直播、首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建设文化强镇创造了良好的新起点。

“曲艺之乡”

从古至今,麻涌人对粤剧情有独钟。人们不仅喜欢听,而且喜欢弹和唱。麻涌粤剧氛围浓厚,主要是受其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古老而古朴的水乡,出门看水,登船,很难连接陆路交通。人们主要在水田中耕种,随着潮水的涨落安排作息。每当农闲和涨潮的时候,村民们都喜欢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树荫下或凉亭、祠堂里,聊天、讲故事、弹琴。有才华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越来越多。他们兴起后,自掏腰包或集资派人到省城买回一些乐器和服饰,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之后,有的外出拜师学艺,有的请老师传授基本功,使各村曲艺队伍迅速壮大,艺术水平逐渐提高,成就了一方独树一帜。65438-0999马勇被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的专家授予第一批“中国曲艺之乡”,并在广州南方剧院接受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颁发的牌匾。在河边的水帘中,不时传来胡在胶林月色中的声音,悠扬动听。偶尔有另一首《归北胡》的旋律从凉亭祠堂里荡出来,声音凄婉凄婉,粤韵可谓三日...

四季飘香

陈残云,我省知名、知名作家,受省委委托于1958至1960反映她在东关农村的生活,任县委副书记。任职期间,留在东莞水乡麻涌大埠村,任麻涌党委副书记。他立足农村,深入生活,了解民情。党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带领广大农民走集体农业合作化、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主题,创作了小说《乡土风情浓郁、水乡特色独特的四季》,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热情讴歌了农民的新生活。《有香味的四季》写于1961,1,3月31,1962在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1963下半年,陈

残云分别在北京和东莞举办了读者论坛。在此基础上,她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乡愁》。1965下半年,电影《乡愁》在麻涌、大埔及附近村庄拍摄,年底完成外景拍摄。小说《四季有香》深深地刻在团员们的心里,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

龙舟比赛

龙舟最开始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建造的长船,后来被人们改装装饰成一种受人尊敬的船,是一项水上运动。到了清朝末期,人们已经把长船改装成了8.5英尺长的“大龙”。每当节日来临,周围村庄的龙舟齐鸣锣鼓,聚集在江面上。经过一番礼遇后,他们手拉手敲锣打鼓,这的确是水乡全体人民都喜欢的大型体育活动,然后在不同的日期形成“龙船风光”。至今仍保存在麻涌的龙舟场面有麻涌场面(5月16日)、张鹏场面(5月9日)、瓯涌场面(5月18日)。改革开放后,我镇经济发展迅速,群众性龙舟比赛蓬勃兴起。乡镇新安装了龙舟,出现了新的赛龙舟热潮。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七届“企业杯”龙舟赛。

舞狮

舞狮在我们镇已经流行很久了。人们喜欢在每个春节、喜庆的日子和各种大型活动中舞狮,以示吉祥。特别是在春节开始的时候(年初一、初二、初三),一个富裕的家庭会邀请一群人进屋,祈求家中平安,财运亨通。表演舞狮,由大头佛带领,开始有节奏的高边锣鼓,主人家点燃欢乐炮欢迎,并为醒狮挂绿花作为奖励。这项活动流传至今,深受群众欢迎。建国之初,我们镇上就有一个“知心堂”舞狮班,设在马泗村八方两江祠堂,由从广州回来的武术名师肖吉教授。与此同时,活跃在麻涌狮坛的袁炳军,在香港、广州等地搞名师醒狮班,深得名师关注。在我镇范围内原有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组织的狮子队有马司、新集、大埔、周楠、华阳等村,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舞狮文化。每年逢年过节、大日子,各村都能派出狮子队表演,观众如潮,人山人海,十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