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出中国历史上著名隐士的例子。

回顾中国历史,历代都有隐士。他们的清单可以很长很长,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最著名的隐士,以飨读者。

巢父许由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圣人。姚想把皇位传给他,但被他严词拒绝。他逃到嵇山隐居。姚想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跑到水影洗耳朵,说他不想听到这样的话。他以淡泊名利的崇高气节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被视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一时期的隐士,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圣。住在山里并不造福世界,而是在树上筑巢,这叫做巢父。传说帝尧把天下割让给巢父,但巢父拒绝接受。

伯夷与舒淇

伯夷是商朝末年古的长子。起初,顾朱军想把他的第二个儿子,舒淇,作为他的继承人。父亲去世,舒淇让位给伯夷。伯夷以为他违背了父亲的命令,逃跑了,但是舒淇不肯站,逃跑了。后来吴王与商朝谈判后,天下由周朝统治,而伯夷和蜀国耻于吃苏洲,逃到首阳山,采野菜吃,饿死在首阳山。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魏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经常到云蒙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采药,修道。因为隐居在清溪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子。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据说苏秦和张仪、孙膑、庞涓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主要作品是《鬼谷子》和《尹福》的经典。

鬼谷子虽是隐士,但也有一颗济世之心。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鬼谷子就允许他们出去救人。不过可惜的是,鬼谷子的弟子们一旦出山,往往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遭遇同样的事情。比如苏秦和张仪,一个主张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等大国,一个主张小国联合起来拜秦自保。因此,这两个门徒经常在全国各地旅行,互相拆台。至于孙膑和庞涓,更是同病相怜。庞涓设计挖孙膑的膝盖,而孙膑则以“围魏救赵”的妙计消灭庞涓。

有名的隐士

商山四大贵族指的是秦末汉初(约200年前)的四位著名学者:董、游礼先生、齐和。他们不想当官,长期躲在上善。出山时都八十多了,眉毛都白了,所以被称为“上善四豪”。

据史书记载,商山四大贵族在秦末汉初颇有名气,刘邦曾邀其为官,但遭到拒绝。后来汉王平定天下,立长子刘英为太子,封次子为赵王。可惜太子后来碌碌无为,而次子却在学问上出类拔萃,这也让刘邦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为了保住自己的亲骨肉太子地位,吕后极力邀请上善四好做太子的主人。刘邦看到太子能得到上善四好这样的著名隐士辅佐,就觉得太子一定有过人之处。从此就没有废太子的想法了。

严光

字,东汉著名隐士,生于西汉末年,余姚人。原姓庄,因避讳东汉皇帝刘庄而改姓颜。高姓少,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是好朋友。

如果我们看看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崛起,我们会发现严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像刘邦有张亮和韩信一样。刘秀能够平息叛乱,建立东汉政权,与严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刘秀即位后,严光改名隐居,游遍名山大川,研习佛道,结交文学英雄。

而刘秀也知道严光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于是多次上书召严光相见,并封严光为谏大夫。然而,无论刘秀如何恳求,严光拒绝接受她的辞呈,最后她得以隐居。

诸葛亮

诸葛亮在被刘备请出山之前,一直隐居在南阳。对于这一段人生,他在《师表》中说:“我一身布衣,修养南阳,乱世失命,不愿闻达为诸侯。”历史学家考证,诸葛亮16岁开始隐居南阳。隐居10年后,26岁被刘备立请出山。

隐居期间,诸葛亮拜“江南第一状元”司马徽为师。司马徽是一个隐藏在城市中的大师。对天文、地理、兵法都有很深的研究,与庞德公等当地名人交往密切。诸葛亮还娶了当地名人黄的女儿,而黄是荆州刺史刘表的妹夫。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人,即嵇康、阮籍、单涛、向秀、刘玲、王戎、阮咸。七人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一带)竹林下经常聚会,恣意酣畅,酣畅淋漓,故史称“竹林七贤”。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和刘玲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嵇康被杀。单涛和王戎先后投靠司马氏家族,担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性格鲜明,因“不肯为五斗米弯腰”而辞掉田园诗人。辞去职务后,他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因其宅前植有五柳,人称五柳先生。翟夫人和他一样,快乐而卑微,“夫前耕田,妻后锄地”,齐心协力维持生活。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如《归去来Xi词》、《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虹静

陶弘景,丹阳醴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家、方士、文学家,卒于先生。南齐南梁时期茅山派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从小就异常聪明。65,438+00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决定健身。65,438+05岁时,他写了《寻山》。20岁时,他被列为国王的仆人,后来在佐为大厅崇拜这位将军。36岁的梁隐居在衢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就认识陶弘景,他称帝后,想让他做官,辅佐国事。陶又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两头牛,一头自由自在地吃草,另一头戴着金笼头,由一个拿着鞭子的人牵着。梁武帝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不是一个官员,但他一直写信,他经常和他讨论宫廷事务。他被称为“山中宰相”。

竹溪刘一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迁居东麓,与山东名士孔、韩准、裴铮、、陶勉等隐居于徂徕山朱熹。世人称之为“朱熹六解”。他们在这里喝酒唱歌,举杯邀明月,想着诗词。后来李白《送别韩准裴政孔超父归山》诗中有一句“昨夜梦中归,云作竹溪月”,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切回忆。

(郑连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