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犹豫而失败的例子

《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踌躇。”《周树贺拔生传》:“今我踌躇。”

根据这个故事,中国的汉字是由孔子规范的。他的3000名弟子负责向民众传播规范的文字。孔子没日没夜地写啊划啊,每写一篇,他的弟子们就立刻四处传播。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努力,孔子不知道写了多少字。有人说有三担六斗小米之多。他想:弟子们给我传了这么多字,大概会根据字体来分辨读音吧。于是我拿起笔,写下“牛”和“鱼”两个字,拼在一起,叫出“鱼,牛”——弟子们赶紧把字接过来。但这次我写了两个字,王老师没有说“牛”和“鱼”哪个是,弄得弟子们一头雾水。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谁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问王先生,只好按照王先生发音的顺序,把“鱼”字认成“牛”,“牛”字认成“鱼”。恐怕我不确定。这两个字传到民间,我的弟子总是说:“没办法决定。”

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的情况形容为“优柔寡断”。“优柔寡断”据说是基于“牛鱼未定”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