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中真正的历史人物是谁?
为了探究电影《十月围城》的历史真相和创作过程,《十月围城》的编剧郭接受了采访,将电影中的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
英雄莫问的由来
应该说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我们并不陌生,但《十月围城》却独辟蹊径。它隐藏了历史上的核心人物“孙先生”,紧紧围绕刺杀孙先生和为孙先生辩护两条线索,勾勒出一幅英雄时代的无名英雄:只为革命出力的富商、满腔热血的富家少爷、曾经家世显赫却深陷情网的“习武者”。
几个看似与片中革命壮举无关的人,加入警卫队都有一种被牵引的感觉。他们本来就是普通人,也许他们不知道为民为国牺牲的民族大义,不知道孙先生的安危对中国的命运意味着什么。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被人托付,不能容忍反复的权衡和比较,所以他们承担起了历史的责任,一往无前。
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历史原型
杨(张学友)
影片以行省第一任主席杨遇刺身亡开始。杨(1861-1901年)福建海城人。1892年秋,认识了孙中山,彼此志趣相投,相识较晚。1895年2月,香港同乡会成立,杨当选为第一任会长。
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三万元,誓要“斩羊头”。杨说,他宁愿继续在香港教书,也不愿花革命基金逃亡。
1901 1月10傍晚6点,杨正在自己的寓所里备课,清廷派来的杀手冲进房间,直接举枪就打。杨没有防备,一把抓起案上厚厚的英文字典就堵。一颗子弹穿透了字典,穿透了他的额头,然后击中了墙角。当杨试图用身边的自卫手枪还击时,又有两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
杨自幼习武,体魄强健,40岁时死于重伤和失血过多。
陈少白(梁家辉)
历史上,陈少白与孙中山、游烈、杨河岭等一起,主张反清、驱逐满清、主张革命、主张* * *和平,被称为“四大土匪”。
陈少白(1869-1934)是最早跟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的人之一。1900 65438+10月25日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因此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报刊第一人”。陈少白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当时,陈少白负责重大军事行动的策划和指挥,钟惺协会内部资金的使用和筹集以及报纸的经营和管理。他也是一个风度翩翩、性情相投、能写剧本的人才,经常以戏剧的形式宣传革命。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陈少白多次身处险境。有一次,陈少白在广州海光寺附近被清政府的侦探发现。他赶紧躲进海矿寺,躲在厨房的一口大铁锅里,让和尚盖上锅盖熬粥。侦探们进了庙,找不到,只好走了。辛亥革命后,经海矿寺方丈同意,陈少白将大锅搬回家,建了“粥锅亭”留作纪念。
革命胜利后,陈少白坚持“只做事,不做官”,开始兴办实业救国。晚年辞职后,他回到家乡,致力于家乡的建设。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但由于《十月围城》聚焦的是历史上的无名英雄,影片对这个人物的刻画远没有史实那么精彩。
李玉堂(王学圻)
影片中李玉堂的主要原型是香港金利源药店老板李玉堂。李玉堂(1851-1936),广东台山人。他在1868和父亲、哥哥一起出国做生意,后回到香港创办金利源、水利源药材店。从1902开始从事保险行业,被称为“保险大王”。
李玉堂对革命事业充满热情。1905年,他和儿子李紫薇、女婿冯子有一起入团。入会仪式由孙先生亲自主持。1906期间,中国日报被保皇派起诉,几次险些倒闭。李玉堂买通了,一直支持到辛亥革命成功。
1911九月,广州光复,李玉堂随胡赴广州,任广东财政局长。次年辞职,在香港创办广东银行。后来又联系香港商人,在讨袁、护法、北伐等战役中筹款帮助孙中山革命。1923年4月,孙中山先生任命李玉堂为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仅任职半年,就干干净净地退休了。此后投身公益事业,于1936在香港逝世。
与片中李玉堂坚决反对儿子参加革命不同,李玉堂先生曾命儿子赴日留学,伺机与孙先生见面并入团。当时,李紫薇只有18岁。
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朝大使馆绑架。
《十月围城》中65438-0906年清政府派刺客在香港刺杀孙中山的故事纯属虚构。但历史上有过轰动一时的孙中山绑架案,确实是清政府所为。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6月1896+10月1抵达伦敦。第二天,孙中山来到他在香港留学时的老师康德利的寓所,师生们欢天喜地地相见了。
来到康得利后,孙中山受到这对夫妇的热情接待,并被安排搬到他们公寓附近的大饭店。当时,清政府正在各地缉拿孙中山,并命令驻英大使龚“无论死活,都要缉拿孙中山”。但是,孙中山根本没有注意到。
10月11日周日10点半,孙先生在从葛兰酒店前往老师住处的路上。他被使馆工作人员左拥右抱强行带进使馆,被囚禁在使馆三楼一个带栏杆的隔间里。被囚禁后,孙中山先生让使馆的英国工作人员给康德利送信,并用文具将银币扔出窗外,但所有尝试均告失败,被发现。此后,大使馆对孙中山的保护更加严密。此时,清驻英使馆根据清政府的密令,正密谋将孙中山装在特制的木箱里,准备几天后秘密押解回国处决。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65438年6月+10月65438+7月的早晨,使馆里的英国清洁工科尔冒着生命危险为孙中山送信..那天深夜,科尔的妻子霍维偷偷送了一封信到康德利家。
得知孙中山被绑架后,康德利连夜赶到警察局,要求英国警方介入此事。第二天,他邀请孙中山在香港结识的英国朋友孟生博士到外交部,报告清政府大使馆非法绑架监禁孙中山的事件。但是没有任何结果。他们两个急了,知道稍有迟疑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于是,他们果断地由孟生通知清使馆,孙中山被囚禁的事已为外人所知,英国政府和苏格兰场将会介入。我一方面由卡姆德里驱车前往《泰晤士报》,打算与该报记者见面,详细揭露清使馆在英国侵犯人权的始末。
65438年6月9日中午+10月65438日,康多莉扎根据英国外交部的通知,举报了她的学生囚犯。经过调查,英国外交部证实了康德利的说法。于是,在舆论的压力下,英国政府派出6名警察守候在清使馆外,对其进行监视。10年10月22日,英国《环球报》以“惊人消息!”,最先披露孙中山在伦敦被绑架事件。接着,伦敦所有的报纸都用特大标题报道了清廷大使馆的丑闻。在舆论压力下,清驻英使馆被迫同意释放孙中山。
10年10月23日,康得利迎接恢复自由的孙中山。
摘自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