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的故事。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具体故事是什么?

因为在当时的大萧条时期市场对牛奶的需求大大减少,但是当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需求信息无法快速到达奶农手中。它造成了大量的生产过剩。如果这些过剩的牛奶投入市场,必然会影响现有市场的奶价。所以他们宁愿扔掉它也不愿意卖掉它。

提示:1。

1929,10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股票交易中损失了6543.8+000亿美元的财富。农民将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以销毁“剩余”产品。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吹响了哨子,胡佛按响了门铃。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正在奔向地狱!”

“疯狂的20年代”隐藏的危机

65438年至0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危机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快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23到1929的秋季,年生产率增长率达到4%。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尽管清教徒的传统价值观在农村仍然流行,但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受到青睐,有组织的犯罪和享乐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溺于物质享乐,而精神生活却浮躁庸俗,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将此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世纪20年代”。

虽然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繁荣本身也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首先,美国农业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农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16%,而1929年仅占国民总收入的8.8%,农民相继破产。此时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美国的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不平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行业也出现了减产危机,导致大量工人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美国最大的财阀16控制了全国53%的国民生产总值,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最富有的5%的人口占据;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仍在一年2000美元的水平上挣扎,仅够温饱。更严重的是,265,438+0%的家庭年收入不到65,438+0,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量和供给大大超过了国内外可以支付的需求。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来临。

1920,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威尔逊之后,三位共和党总统哈丁、柯立芝、胡佛相继执政。一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这三届政府构成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在这短短的65,438+00年里,政治生活中的道德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难以看出有多低的地步,连对公共利益负责的影子都谈不上了。”

“美国正在走向地狱”

1929上台的胡佛总统,是一个靠自己发家致富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向民众承诺“美国人锅里有两只鸡,家里有两辆车”。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坚持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无力应对随后的经济危机,从而使他的承诺成为张永元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10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造成生产大规模下降,波及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是前所未有的。

从10年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美国人在股票交易中损失了10亿美元的财富。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销毁了大量的“剩余”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把这条河变成了一条“银河”。到1932,钢铁行业下降了近80%,汽车行业下降了95%,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4。城市里无家可归的人用木板、旧铁皮、防水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易的避难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庄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此外,乞丐的包被称为“胡佛包”,因为买不到燃料而用畜力拉的车被称为“胡佛车”,就连睡在街边长椅上的流浪汉盖的报纸也被称为“胡佛毛毯”。纽约街头有一首流行的儿歌:“梅隆吹哨子,胡佛敲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正在奔向地狱!”

“新政”让美国重返世界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为“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复苏和救助。罗斯福“新政”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以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

罗斯福的“新政”药方从整顿金融开始。上任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为重建银行业和经济结构而迈出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对银行采取单独审查和许可制度,允许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恢复营业。13-15,国内大部分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管下,分批恢复营业。罗斯福对震惊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垫下更安全。”16年6月6日,国会通过了1933银行法,建立了联邦储备系统,由联邦负责。这些措施的结果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银行信贷迅速恢复,银行存款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新成立的农业调整署从65438年5月至0933年5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行动。春夏两季系统翻耕棉田约65438万亩,收购屠宰母猪约20万头、仔猪600万头、牛羊数千万头。物以稀为贵的无情法则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农业产量的下降和1933到1934的严重干旱,农产品价格开始上涨。从1932到1936,农业总收入增长了50%,销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维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的55%上升到1936的90%。

1933年春,罗斯福政府颁布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建立一个不受《信托法》限制的公平竞争法规;第二部分建议成立“公共工程部”,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工业的艰巨任务”7月,提出了缔结“一揽子法规”的想法,规定愿意合作的雇主应确保遵守国家康复管理局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法令”,并悬挂了蓝鹰徽章,这是服从法令的象征,该徽章是根据印度雷鸟设计的。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重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执政以来,大力兴办大规模公共工程,扩大政府支出,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造成的缺口,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公布了工作救济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不发给救济金,而是通过参加不同的工作来帮助他们获得工资。

对于“新政”的利弊,众说纷纭

“新政”一出台,就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的政治团体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的坚定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是不公平的;索普瑟里奇,但成功的。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约翰·源氏说,他听到的对“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这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主义者企图为那些被逼得魂不附体的资本家拯救资本主义”。其他人谴责“新政”是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对新政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新政没有成功激发民营企业的信心,资本主义秩序成功的基本条件是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这需要刺激和补偿。新政的一些措施就是为了遏制这种精神。另一派是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或半追随者。他们认为,只有实行大胆的增加支出的赤字政策,国家经济才能走上复兴的轨道,而罗斯福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事件,帮助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1929-1933。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也恢复了。这使得新政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