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东方之旅是怎样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朝至民国),华北农民向东北迁徙。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叫关外(东北),清代被认为是满族的“龙兴之地”。

发展历史

明朝末年,明朝的龙虎将军、建州卫指挥同知、巡抚努尔哈赤造反,不断入侵辽东,大肆烧杀抢掠,不断屠杀或诱捕* * *,致使大量* * *逃亡或死亡,人口严重下降。

清朝初年有过短暂的开放,但很快就封锁了东北,因为入关后的第一个满清皇帝是顺治皇帝。当时中原动荡,南方仍有明朝残余势力试图复辟国家。在北京的满清政权可能被摧毁的情况下,满清需要保住他们在满洲的基地。

另外,满族人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具有风水价值和军事战略意义。因此,顺治皇帝在明朝下令沿辽东边墙修筑“柳条边”,将东北与中原分隔开来。

柳条边境东起辽宁凤城,西至山海关。挖的是沟,堆的土是堤,堤上插柳条,筑篱笆,有士兵驻守。山海关的人只能凭政府发的印票出门,没事的时候不发。

康乾盛世,满清政权稳定,但为了保存东北满族风俗,防止满族汉化,仍禁止* *进入东北。

康熙七年(1668),实行民族禁绝政策,造成东北大量无人区。

乾隆皇帝曾颁布诏书,明确规定东北土地禁止耕种和砍伐,并保留大面积的荒野,以保持与八旗骑射狩猎的习俗。

自法令颁布后,东北禁令正式纳入国家法律体系,清* * *加强了对通关人员的调查,对在东北秘密通关的* * *进行搜捕,一经发现即遣送回原籍。

康熙年间,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百年翻了一番,人多地少的问题日益尖锐,尤其是中原地区。

19世纪,黄河下游水旱灾害频发,饥荒遍地。这时候东北大面积良田闲置,开始让中原的农民涌入去关东的浪潮。特别是在丁吴齐饥荒时期,大量灾民涌入朝廷,默许了。从此,去关东成为社会上生活困难的人普遍认可的出路。

去东的主要移民来源是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五省,其中山东、河北最多。

向东旅游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的城门到辽沈;其次,走海路,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只需要一个晚上,比如从烟台到大连。

踏上东方之旅的移民以开垦荒地、狩猎贸易、淘金、拨山挖参为生。这期间流传着“山神”“金王”等传说。

1860年,面对《爱昏条约》后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和库页岛领土的夺取,黑龙江将军特普金上书朝廷,呼吁禁止开荒,鼓励移民建立固边,被采纳。

到了光绪年间,东北禁令彻底废除,使* * *移民东北合法化,* * *移民不再偷渡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少地农民进入人口仍然稀少、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

事件结果

民国初年,军阀张统治时期,为了大力发展东北经济:发展农业和工业,不断修筑铁路,使* * *得以进入关东。

因此:

1和* * *的移民数量远远超过满族、蒙古族和早期定居者或土著,也远远超过几乎同时进入东北的俄罗斯、日本和朝鲜移民。

2.城市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显著,尤其是原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城市,留下了许多受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文化影响的痕迹,尤其是在一些词汇和生活方式上。

延边地区居住着朝鲜族,受朝鲜族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31年满洲事变。

山海关数百万农民移居东北。

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从山海关移民到东北的人口已超过2000万,于是东北的荒地被开发成了千里良田,出现了人口密集的村镇和繁华的城市。

事件影响

这些中原移民与东北当地原住民融合,逐渐产生了东北族群,而他们所说的中原汉语也吸收了当地满语、蒙古语等原住民的语言元素,产生了东北官话。

特别是黑龙江有的地方还有当年陆机移民带来的冀鲁官话。

另一方面,海上移民把胶辽官话从胶东传到辽东半岛,产生了连登和盖垸片,同时还有虎林和二屯子两个方言岛,其中胶辽官话就是连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