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讨论论文
一,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指某些学科中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最有效的信息来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学者劳顿对理论基础的界定。他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科目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教学理论产生影响,其理论和方法成为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的产生和成熟对课程和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认为,课程与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吻合。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应该揭示其背后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好地按照确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受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认知受社会学思维的制约。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在哲学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与教学是哲学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哲学可以引导和主导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学校课程设计都包含了设计师的哲学思想和理念。社会学提供了关于社会发展、政治和经济变化、意识形态和权力变化的观点。哲学史提供了知识来源、认知过程、知识范畴和价值取向等概念。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来源于哲学,心理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都是从哲学概念出发,以哲学假设为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纵观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史,教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早于课程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古代教学经验的总结、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和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方古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中国古代董仲舒、韩愈、朱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夸美纽斯、卢梭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发表于17世纪上半叶,系统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广泛普及教育的思想,构建了系统连贯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卢梭在18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主义,积极倡导发现教学和活动教学。赫尔巴特在19世纪初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有其理论基础的科学,系统地提出了四阶段教学过程理论,从而将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紧密地统一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的教学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认识论和伦理学为基础,研究教学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其次,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对教学过程的讨论和对课程的系统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这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并讨论了四个问题:学校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组织教育经验以达到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在实现时将如何确定?这些问题的阐述达到了课程开发理论的最高水平,从而标志着最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出现。
第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分离
现代教育中存在着二元思维方式,这是二者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内容和过程是独立的二元论出发,把课程看作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教学是知识内容传递的过程和方法指导。教材与方法、内容与过程的关系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内容与过程关系的二元论思想的实质是把知识和知识生成与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裂成两个独立的方面。
(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融合,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不再仅仅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内涵发生质变后的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课程不再只是机构课程,而是学生的体验课程。课程和教学的过程总是涉及某种形式的内容变化,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良好期望,更有效地传达社会希望学校传递的内容。目前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所以真正的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更新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只能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应该相辅相成。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有机地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