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七擒孟获」是什么故事?

在讲“七擒孟获”的故事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南蛮叛乱的由来。

蜀汉所辖的中南部地区(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川南),自古被称为“异域之地”,有左、青羌等多个少数民族。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敲诈勒索百姓,南中各民族也深受这种暴虐统治之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东汉统治者对西南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反复反抗。虽然每次起义和反抗都被统治者残酷镇压,但斗争总是此起彼伏,从未停止。

面对东汉时期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提出了“西与丛林,南与伏夷岳”的民族和谐政策,被认为是刘备集团占领益州后巩固内部、谋求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刘备入主益州后,先后任命“富贵之光、多才多艺”的方登和能处理事务的李惠为华南行政长官。由于他们很好地贯彻了诸葛亮的“和而不同”的政策,不太重视对少数民族的剥削和压迫,抑制了地方官绅的霸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华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缓解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蜀汉政府对华南地区的控制也得到加强。

然而,蜀汉政府的“和而不同”政策遭到了一些汉族地主和少数民族的抵制和反对,他们故意制造分裂。他们准备行动,等待时机发动叛乱。

刘备死后不久,宜州郡(位于云南晋宁县东)大地主吕勇乘蜀汉势力衰弱之机,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杀死当时的太守郑昂,逮捕继任太守张仪,押解东吴。此时,东吴也公开支持这支叛军,任命吕勇为永昌太守。东吴的介入使华南局势更加复杂。

接着,岳壁(西昌东南,今四门省)贵族、嵩泗(今贵州西部)太守高定、朱宝跟随吕勇造反。路镛还拉拢当地另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制造谣言挑拨民族关系,使许多人受骗加入叛军。结果,除了永昌郡,叛乱几乎席卷了整个华南地区。

路镛等人的叛乱对蜀汉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非常冷静。一方面,他对华南采取“抚而不乞”的策略,积极努力劝说和争取。另一方面,他着手恢复和加强吴蜀联盟。虽然在刘备死前,吴国和蜀国已经基本讲和,但是他们之间并不信任对方。东吴投降魏,公开支持的叛乱,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为了避免蜀国两面受敌,诸葛亮觉得与东吴修好和好刻不容缓。只有修复和加强吴蜀联盟,解除来自东方的威胁,才有利于华南的平叛和随后对曹魏的北伐。

刘禅即位那年(公元223年),诸葛亮派善于外交的邓骘出使吴栋。经过邓骘的不懈努力,孙权终于断绝了与魏国的关系,重新与蜀国结盟,并同时派出使节报恩蜀国。从此,兀术正式和好,这种联盟一直保持到蜀汉被摧毁。

蜀吴重逢,蜀汉经过一番内部整顿已经稳定。就在这时,传来消息,说魏文帝皇帝曹丕已经起兵东吴,这真是一个抗击叛乱的好机会。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向中国南方进发。

临走时,马苏来送行。诸葛亮向他请教如何破敌。马苏建议道:

南中因地势险要,地处偏僻,长期不服从朝廷。即使今天收复,一旦军队撤退,他们还会继续造反。用兵之道,在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理战最好,军事战最好。希望总理不要动用特殊武力,而是采取安抚的方式,让他们彻底信服,以消除后患。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意,当即采纳为平南的根本之策。

蜀军分三路前进:马忠率领的东路军攻打献县;李惠领导的中路攻打宜州县城;诸葛亮率领西路军,直取。蜀军战斗力很强,叛军根本不是对手。不久,西路军一举消灭了叛军,收复了岳。与此同时,东路军也打败了朱宝,进入了张思县。东西两翼的叛军被消灭后,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三路大军直奔义军最后的据点——宜州郡。

这年五月,诸葛亮领兵渡过上海水(今金沙江),进入宜州郡。此时,前来迎接高定的吕勇在内江被高定的人袭击身亡,孟获成了叛军的指挥官。孟获在益州很有威望,少数民族和汉族都很听他的话。诸葛亮决心对这个少数民族首领采取“攻心”战术,使他彻底服气,改变南方“叛乱”频繁的局面。于是他命令士兵活捉孟获,不要杀他。

孟获想在盘江上游(今云南省曲靖市一段)与诸葛亮作战时,首战被活捉。诸葛亮亲切地安慰他,搭起营帐,带他四处看看。然后问他:“你觉得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虽然被俘,但还是不服气。他傲慢地回答说:“我不知道你的真假,所以我输了这场战斗。”感谢今天看营,好像就这么多。如果你能让我回全军再战,我一定能打败你。”诸葛亮听了,知道他不服,笑着放了他,叫他整顿兵马,来个决战。

孟获回去把所有的军队都集合起来,又打了一仗,结果被打败,被抓。就这样,诸葛亮连续七次擒孟获。第七回末,诸葛亮放孟获,孟获既佩服又感动:“丞相天威,我们南方人再也不会犯错了。”

诸葛亮投降了孟获,继续联合军队南下。不久,蜀军第六路军在滇池会师。至此,平定了所有叛乱,华南战事基本结束。诸葛亮“擒”孟获,是“攻心”方针的具体体现,是诸葛亮军政结合方针的胜利。在这次南征中,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严禁烧杀抢掠,注意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坚决打击主要义军首领中的顽固派的同时,争取次要的、有影响的首领。正因为如此,蜀军从春天的三月出兵到秋天的“遂平四郡”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而他们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切断了叛军的势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胜利,与诸葛亮“先攻心”的方略是分不开的。“七擒孟获”的故事,真的是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平叛胜利后,蜀军全部撤回成都。为了赢得少数民族首领与蜀汉政府的合作,诸葛亮极力聘请有影响力的地方精英担任南方各级政府官员。对于威望高、实力强的首领,诸葛亮也把他们带回成都,给他们很高的官职。例如,孟获在韩曙法院担任监工。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更好地管理南方。无疑也是对东汉以来汉人统治少数民族、残酷压迫的弊端的改革,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为了便于蜀汉政府对这些地区进行管理和控制,诸葛亮将原来叛乱地区的四郡改为六郡,并任命一些当地人或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任郡长。增加郡数,减少郡数,有利于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和割据,这也是诸葛亮加强蜀汉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

为了改变华南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诸葛亮还派外省人去那里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那里的少数民族使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但他们很快学会了牛耕、织锦和其他手工艺品。诸葛亮还注意在这一带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扩大耕地面积。就这样,那些过去生活在深山老林中,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少数民族,逐渐迁移到平地上,建立村落,从事农业和桑树生产。

中南地区开发后,给韩曙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当地出产的金银等矿产以及牛、战马源源不断地运往蜀国,增强了的经济实力。此外,诸葛亮还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挑选了一批壮士,组成军队,带着一万多户人家转战蜀地,以补充蜀汉兵源的不足。这支军队骁勇善战,被称为“飞军”,成为蜀军中的精锐部队。

诸葛亮对少数民族采取的“和而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对加强祖国西南地区的统一,促进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经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开发西南的功绩应该得到充分肯定。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华南各族人民对诸葛亮都有着深深的怀念,这一点从至今在华南流传的许多关于诸葛亮的生动故事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