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个穷小子,25岁赚了654.38+0万,现在是上海首富,身家437亿。为什么?

在一次年会上,马云问郭广昌:

“作为你这样聪明的创始人,有没有想过如何培养公司的传承人?

因为找一个像你这么聪明的人不容易。"

郭广昌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想了想回答:

“找一个我这样的人不容易,但找一个你这样的人不是更难吗?”

一次业务交流后,他继续调侃:“我比你年轻,不急着找接班人。”

马云出生于1964,郭广昌出生于1967。事实上,他们几乎同龄。

25岁,郭广昌赚到了人生第一个654.38+0万;马云25岁的时候,还在杭州当英语老师。

马云称赞的这个聪明人是什么来历?

郭广昌在1992年第一次创业,次年成功,历时10个月,赚了100万。

仅仅是这个“梦”的开始,就足以让人惊叹。

郭广昌总结了自己的成功,很“简单”:

“我的第一个654.38+0万是靠咨询赚的,靠知识赚钱;

第一笔10万元是通过房地产营销实现的;

第一个65438+亿是生物制药赚的;

第一个6543.8+0亿是通过资本和产业的结合实现的。

发展轨迹很清晰,最大的成功就是抓住机遇。"

清楚地抓住机会,你就会成功?

恐怕没那么简单。这背后一定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2021,郭广昌以财富437.36亿元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80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着“浙江李嘉诚”、“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传奇大亨郭广昌,以及他的致富之路。

2011当已经身家上亿的郭广昌被问及以后想给孩子留下什么时,他回答道:

“首先我会给女儿留一些,因为我不想让我可爱的女儿像我一样累。”

我出身贫寒,深深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所以郭广昌才那么渴望爱女儿。

1967,郭广昌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公社,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那时候横店还不是“中国特色小镇”,也不是“影视产业基地”,而是以山区、偏远、落后而“出名”。

郭广昌的父亲是石匠,经常跟着施工队去外地打工赚点小钱。

母亲是生产队的菜农,勤劳能干。

总想着填饱家里的肚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郭广昌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玉米、红薯等田地里精心培育的“健康粗粮”:

“可能是小时候红薯吃多了。直到今天,只要一闻到红薯的味道,我就反胃。”

穷人家的孩子管得早,郭广昌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

猎猪草,捡柴火,是每天的必修课。

虽然日子不好过,但郭广昌始终记得母亲的影响:

“她人很好,靠卖小菜帮我读完了大学。

村里有些人为了让蔬菜长得好,会在蔬菜上撒有毒的农药。

她非常反对这种做法,从不使用不该用的东西。

这份感激和善意,我一直记在心里。"

因为时代的原因,10岁之前,郭广昌读书不多,跟着大一点的孩子一天比一天过。

要么在地里干活,要么在山里发疯。

1977恢复高考后,郭广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被父母寄予厚望。

希望他好好学习,走出农村过上好日子。

因此,郭广昌享受着“特殊待遇”——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好好学习。

家里的两姐妹,“自然”种地,编草鞋,养活弟弟。

郭广昌也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

而且,我从小就对深奥的哲学非常感兴趣。

他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读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这本书极大地锻炼了他的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老师也总是让他给同学们讲解他所学的哲学理论。

这极大地鼓舞了郭广昌,他对哲学越来越痴迷。

他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事情。

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看好郭广昌对“幻想”和“真实”的热爱,对他的态度属于“两极分化”:

“我从小就是一个有争议的学生。有的老师对我很好,认为我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有些老师不喜欢我,觉得我太冲动。"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平等的喜欢你。那样的话,你会是什么样的平凡?

因此,郭广昌保持了鲜明的个性,继续他的学业。

郭广昌14岁时,父亲在采石场干活时出了意外,右手受伤,不能再做工程,只好回村当门卫。

柱子歪了,家里收入一落千丈。

让本来就贫穷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也让郭广昌一夜之间成熟起来。

他经常对妈妈说:“我是家里的男人。有什么事,我替你扛。”

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里的困难,郭广昌懂事地听了父母的话,进了师范中专。

他本以为读书后可以早点出来工作赚钱贴补家用。

然而,当他拿到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郭广昌却反悔了:他还想上高中和大学。

那个暑假,郭广昌一点也不开心。

他从未放弃他的梦想。他想多读书,进入大学校园,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最后,气势战胜了服从,郭广昌做出了第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放弃师范,去读高中。

尽管父母强烈反对,但还是挡不住倔强独立的儿子。

郭广昌卷起铺盖,背上十几斤大米,摆上一坛子梅干,踏进了东阳中学的校门。

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壮举”,郭广昌感激自己与父母的不同:

“他们虽然不赞成,但也没有过多干涉。他们只是反复告诉我,人要靠自己,尤其是在关键时刻。”

父母的开放和理解,让郭广昌做了他认为对的事情。

这种“独断专行”的风格,成了郭广昌最鲜明的性格。

郭广昌的高中离家20多公里,一周回去一次。

在学校,郭广昌每顿饭都带梅干。

这道菜价格便宜,容易保存,是当地很多贫困学生的主食。

有一次,不知道谁偷了郭广昌的梅干,我一口都没给他留。

此时才周三,离“回归”还有整整两天。

郭广昌没有追究。他知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

都是穷人家的苦娃娃。如果真的没有办法,他们也不会做这样的偷窃。

饿了,他就吃红薯和玉米棒,一直吃到周末,飞进屋子,拿起菜坛子,猛烤。

苦行僧般的求学生涯,让郭广昌变得更加坚韧和努力,塑造了每一个创业者必备的人格品质。

65438到0985,郭广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选择的专业自然是他钟爱的哲学。

此时离他弃文下海还有七年。

郭广昌,18岁,把生意当成“脏”生意;

“那时候我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低级的事情。怎么可能是商人?

我要治国,修身,治国。"

好大的口气,好大的野心。

要“治国”,首先要了解国情。大学期间,郭广昌做了两件令他骄傲的事:

第一个是1987的暑假。他像一个孤独的英雄一样骑着自行车沿着大运河一路来到北京。

第二件事是1988的暑假。他组织十几个同学组织了一次“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去了海南。

经过这两次“微服私访”,郭广昌不仅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北京和海南似乎很遥远,遥不可及。

但是,骑到了之后,我有了一个很深的感触:

只要车轮不停滚动,方向正确,无论目标有多远,也很近。"

所以,多读书真的很好,即使同样的事情,因为各自修养的不同,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骑行到海南,别人可能会觉得疲惫不堪,但郭广昌却从中学到了人生的哲学。

不仅是精神上的丰富,还有郭广昌第一次北京之行的“酒瘾”,为他日后的伟大事业埋下了伏笔。

当时,郭广昌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到北京后,把车卖了当差旅费用。

买了回上海的船票口袋里所剩无几,只够三餐。

然而,当他路过青岛时,却爱上了当地的“特产”——青岛啤酒。

路费有限,吃还是喝都是问题。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狠狠心,用饭钱买了一顿打牙祭。

初尝甘露,郭广昌回味无穷:“如果能天天回到青岛啤酒,那该多爽啊。”

所谓执念,必有回响。

谁能想到,整整30年后的2017年,已经成为大户的郭广昌以2.43亿元拿下青岛啤酒17.9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除了财富自由,彻底实现了“啤酒自由”。

所以,实现梦想的前提是敢于梦想,敢于思考。

大学毕业后,郭广昌留在了学校,先做了团委主任,后做了调研部长,再后来做了校办企业的营销经理,创造力和运营能力开始脱颖而出。

同时在学校申请了签证,打算去美国深造,并且已经通过了托福和GRE考试。

一切都在朝着他预期的方向发展,他也成为了一个有条理的哲学学者。

但有时候上帝很“任性”,他要么拒绝享受美食,要么穷追不舍。

就在郭广昌积极准备出国深造的时候,一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他的心里。

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让郭广昌重新思考未来;

“小平的讲话让人感到激情澎湃,充满希望,这成为我决定创业的重要原因。”

郭广昌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机遇,毫不犹豫地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招募了自己的校友梁信军,用留学借来的3.8万元,* * *共同创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广信科技咨询。

公司名字叫“random”,和两位创始人的名字只差一个字。

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郭广昌并没有那么明确的打算要做什么。

一个立志成为哲学家的思想家,性情大变,变成了一个曾经被他鄙视的商人。

然后他做得那么好。这真的是福气吗?

马云也有这个疑问。

有一次,马云在一次商业聚会上问郭广昌:“你是哲学出身。你怎么能把生意做得这么大?”

郭广昌沉思片刻后说道:

“哲学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是空的,空的可以接受一切。

所以它教会了我独立思考,不要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轻易说别人错,要多听多分析。"

郭广昌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市场分析,这是他的老本行。

大学期间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现在要实现了。

当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专业市场调研公司不超过10家,是一个新领域。

郭广昌在目前供大于求的不饱和环境下,适时入市。

他四处寻找项目。他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复旦名师”的可靠称号,带进了太阳神、乐凯影业、天使冰王等多个品牌。他还接了一个大单——台湾省元祖食品的上海市场调研,这一单就赚了30万。

短短10个月,郭广昌赚到了第一桶金1万。

随后,在另外三位校友:汪群斌、魏凡、覃健的参与下,郭广昌将广信更名为“复星”,意为“复旦之星”,核心团队一起加入。

1993,郭广昌“突然”逆转轨道,退出市场研究业务,专注于房地产和生物制药。

这个跨度不是一般的大,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跨界。

郭广昌怎么看待不做刚起步发展不错的咨询业务,却折腾投资高风险?

别急,听听这位“前哲学家”。

郭广昌认为,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房地产势必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迫切需求。

现在这一行,赌注小,收益高。

因此,复星成为上海最早的房地产销售公司之一。

郭广昌这个判断,对,不全对。

国家在1998才决定商品房改革的大方向,而郭广昌提前了5年。

这很尴尬。猜到了结束,没猜到什么时候开始。

郭广昌接手了上海郊区的第一个楼盘,是为“留学家庭”设计的。

当时普通人的收入根本买不起这么高档的住房。

整条街冷清无人。

郭广昌没时间悲催。他必须想办法卖掉房子。

否则新获得的654.38+0万就变成了654.38+0万的债务。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或免费的旅程。

郭广昌记得,她准备出国的时候接触过相关机构,他们肯定有很多留学生的资料。

于是,郭广昌想来他们家住址,到出入境管理部门查看“海归”情况,把广告送上门,通过堵门、夹把手的方式进行精准营销。

这次地毯式宣传,郭广昌以第一笔10万元起步。

话分两头,生物制药布局。操作是什么?

相比房地产的“投机”,郭广昌选择进入医药行业还是有迹可循的。

因为“复旦五虎”中,除了郭广昌是哲学系,覃健是计算机系,其他三个都是基因工程系,所以公司转行医学有先天优势。

从65438到0995,郭广昌把研发了三年的肝炎诊断试剂投放市场。

一战成名,钞票如雪片般飞来,迅速积累了第一笔6543.8亿元,公司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

然后郭广昌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所以做投资是不变的规律。”

于是,郭广昌开始以参股或收购的方式投资有潜力的公司,大张旗鼓地运作资本市场。

范围涉及信息产业、金融、钢铁、证券、银行等。,市值滚雪球。

与此同时,郭广昌还将财大气粗的触角伸向国际市场,收购了法国老牌度假村运营商、英国百年足球俱乐部、葡萄牙最大的保险集团、德国私人银行等。

当时投资圈流传着一个笑话:郭广昌的并购是人类无法阻止的。

而郭广昌的投资心得是:“越血腥的地方,越精彩。”

2007年,公司整体赴港上市,郭广昌身家达到362.3亿元,成为上海首富。

从此,郭广昌的致富之路一路畅通无阻:

郭广昌的成功,除了靠精准的眼光,还得益于他在工作中永无止境的“战斗力”。

在公司,员工加班一般都有补贴。

但管理层,包括郭广昌,并没有所谓的加班概念。

必须要有24小时“奉献”的精神,所以没有补偿待遇。

准备上市的时候,郭广昌一天要和几个部门沟通,一周要去北京三趟。

开完例会已经是深夜了。回到家,连饭都不想吃,就睡着了,第二天又开始新的奔波。

管理者受他影响,自然是拼命往前冲。办公室总是有方便面,拿他们需要的东西。

二把手梁信军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曾经这样评价郭广昌:

“当他达到一定高度时,一定会提出下一个更高的目标。”

在这样一个勤劳的老板身边,自然不会有放松。

所以梁新军2017身体不好,辞职离开,回家休养。

郭广昌如此“激进”“不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是因为他认为:

“盖屋顶是阳光灿烂的时候。所以,在企业发展好的阶段不能懈怠,不然风暴来了就完了。”

保持对胜利的饥渴,是郭广昌始终信奉的一个道理。

从1992开始,郭广昌就没有一刻停止过。

我曾经满脑子都是黑丝,但是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

头发掉了,拿了几百亿。这笔生意还是值得的。

与疯狂野蛮的工作气势相反,郭广昌低调沉稳的生活作风。

公司员工都说这个大老板“深居简出,讨厌浮华。”

平时很讨厌前呼后拥的空洞仪式,比较有思想。"

郭广昌很有前途,家里姐姐希望他回来为家乡建功立业,大放异彩。

但郭广昌有另一种看法:

“我老家的事情比较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光宗耀祖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炫耀而已。

我觉得还是心平气和的好,不要让人觉得我很伟大,无所不能。"

郭广昌崇尚简朴,不喜欢张扬,但不代表他不来。

有一次,郭广昌组织了一次业务交流会,与会的都是大的业务人士。

比如娃哈哈的宗后卿,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葡萄牙总领事等等。

郭广昌负责大局,笑着招呼他。

看到老朋友马云,我乐呵呵地说:“看到你来了,我就轻松多了。”

为了见省长,郭广昌特意叫坐在休息室的马云和他一起去取车。

他还“嬉皮笑脸”地说:“我感觉我是新郎,你是新娘。新娘躲在里面出不来,新郎在这里接客。”

马老师听了这话,低头不语,一脸羞涩。

除了与一大批大咖保持着密切而深厚的关系,郭广昌的标杆“偶像”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说的和做的,其实并不深刻。

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坚持做下去,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他选择的另一个“标杆”是香港的李嘉诚。他曾把自己的公司比作“年轻的和记黄埔”,野心可见一斑。

在2021的公司业绩发布会上,54岁的郭广昌依然慷慨激昂,意气风发:

“即将到来的2022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创业30周年。

我认为我们应该向前看。如果我们只记得,我们会变成老人。

我们还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一个创业的企业。"

对于郭广昌来说,这家30岁的公司正处于壮年,未来大有可为。

他本人依然激情四射,从未停止战斗。

从一个农村男孩到亿万富翁,郭广昌的一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

有句话说得好:命运不是要你成功,而是要你去尝试。

如果当初,郭广昌乖乖地读了师范,当了老师,却没有去读高中、大学,也许他的命运,和很多稍有教养的学者一样,在时代的大潮面前,只是个局外人。

凭借一次勇敢的尝试,他终于走进了淘金热,并从中分了一杯羹。

所以生活就是参与和掌握,每个人都能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时代不淘汰老人,也不欺负新人。他们只是把不和他们一起玩的人留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