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县的历史文化

竹竿舞

竹竿舞又称竹竿舞,有坐、蹲、站三种姿势,五花八门。在有节奏、有规律的敲打声中,舞者要在竹竿分开、组合的瞬间快速地前后跳跃,自如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它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喜爱的民间舞蹈。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每逢瑶族的重大传统节日,村里的师生都会自发组织一些“跳王”等传统娱乐活动,蔚为壮观,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瑶族家庭的男孩和女孩很高兴表演扯裂舞蹈来庆祝这些重要的节日。

马史飘色

乱世佳人是一门集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所谓飘色,就是若干人推着一块装饰精美的“彩板”,上面排列着固定姿势的人物。飘指离开地面,展现凌空之美;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演员通过精心伪装的钢枝站在空中,由看不见的彩色梗支撑,运用巧妙的机械原理,营造出“漂浮”的效果。

1992 12二月,始兴举办了第一届蘑菇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目,《马氏一屋飘色》在蘑菇节期间进行了全城巡演。之后,易武这一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此后,每当县城举行大型娱乐活动时,都会在马市上演变色表演,让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乌龟和蛤蜊跳舞

龟蚌舞是始兴敦岗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明朝中期,初有大旱,庄稼歉收,六畜不旺,水中的鱼、虾、龟、蚌等动物相继死亡。正好一个远方的道士来到世兴,登上高山俯瞰,只见世兴像一只小船。经过进一步询问,他发现一个渔民以捕鱼为生,经常用不正当的手段乱捕鱼虾,使县城流域的水族生物多次受害。水族人向河神诉苦,河神惩罚渔夫,让手下把神船砸烂,神船漏水,旱灾就来了。得知原因,为了缓解始兴的旱灾,百姓纷纷捐款,制作了水中仙龟、贻贝、鱼虾等舞蹈道具,并准备了足够的酒、香、三祭等供品。他们去河庙祭拜,并许了愿:每年春节都要去河庙祭奠,以消除旱情。感动于民的真情,河神慈悲,天降甘霖,使始兴五谷丰登,六店开始兴旺,水精灵欢呼雀跃。受此启发,敦岗农民根据“龟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创作了龟蚌舞,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在集镇演出,后来发展成为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敦岗已向省里申报龟蚌舞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龙

居住在粤北始兴的客家人,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每晚都有舞龙的习惯。届时,村寨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火龙走街串巷。最后他们会来到集镇或者县城中心一起跳舞。用稻草捆起来的“龙”,在一个强壮小伙子的挥舞下,犹如一条飞龙,给人带来无限的快感;红色火焰的烛光照在围观者的笑脸上,有时在月光照耀的夜晚还会出现烟雾。人们借此机会庆祝春节,祈求好运、好天气、和平和繁荣。随着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和鞭炮声,客家人的春节庆祝活动达到了高潮。

吴亚梅

与亚洲女孩共舞,又称亚洲女孩舞,是流行于清华地区(包括矮子和司前)的一种民间舞蹈。关于这种民间艺术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清朝时期,发生了九年大旱,当地农田无法耕种,导致粮食不足,民生不保。财主钟启伟因为租客肖翔付不起房租,强迫肖翔被罚做长工。他还强迫小女于梅做他的儿媳妇,同时命令她负责农田耕种,并下了狠毒的规矩:如果耕种事务失败,就要杀于梅的头。无奈之下,于梅和丈夫商量,根据每年的节日制定了农事计划。那是收获的季节,发生了干旱,收成不好。于梅不得不回家去找正在家里照顾生病的妻子的肖香。在路上,于梅碰巧遇到了仙翁,她得到了任贤赠送的宝葫芦,并花钱还清了债务。但财主一再刁难,一步步压着她。于梅大怒,用宝葫芦摇了他三下,然后离开了。三年后,钟启维,一个狠人,成了乞丐。这时发生了大洪水,许多房屋被毁,农田被淹,人们流离失所。在逃跑的路上,于梅又遇到了仙翁,得到了另一个宝葫芦。于梅回到村子,在河边收集石头,然后用宝葫芦把它们变成大米来帮助穷人。人们都很感激,所以他们创造了一种民间舞蹈“雅梅舞”,并在每年的节日期间举行“雅梅舞”的表演,以反映农业并祈求风调雨顺。舞蹈场面生动、幽默、活泼、有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化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