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有哪些?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丝绸粽子来驱蚊。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端午节最早的食物应该属于西汉的“猫头鹰汤”。引用《史记》、《武帝列传》说:“汉朝派猫头鹰到董军,五月五日,给百官喝的是猫头鹰汤。吃它是因为恶鸟。”大约是因为猫头鹰很难捕捉,所以吃猫头鹰汤的习俗没有持续下去。备案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以后。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风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过这两天节,再用糯米叶包好,拌小米,用纯灰汁煮。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端午节食品,叫做“甲鱼”,在晋代只是昙花一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唯有粽子,在《风土人情》中被称为“粽子”,成为千百年来屈原传说中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