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何复习历史
一、把握内容选择,突出“重点”复习,实现高效率。
高中历史选修模块较多,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开阔历史视野。对于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分数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复习备考中内容的选择。合理选择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率的重要策略。如何准确选择选修内容,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对高考试题特点的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复习的“重点”内容可以根据“联系”原则从两个方面来确定:与必考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和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或具有重要反映和参考价值的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现行教材中模块的划分和专题的安排容易造成理解的碎片化,因此要求教师在详细分析重大历史问题时,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并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分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观;同时,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所以在复习中需要对与必修内容密切相关的重点进行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历史认知的需要。选修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密切相关的题目有梭伦改革、商鞅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和戊戌变法。回顾梭伦的改革可以帮助我们对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背景和结果有一个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研究商鞅变法可以补充我们对秦朝中央集权建立的背景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研究宗教改革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人文精神的发展在三教改革中的体现或内涵,回顾戊戌变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改革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基于与必修内容紧密联系的原则,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以弃用。另外,由于必修内容的复习,老师可以适当增加改革的复习,比如古代税制改革,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末新政,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背景。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认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复习选修内容的选择可以以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或有重要反映和参考价值为原则。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历史上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改革,可以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少走弯路。根据热点相关原则,可以确定评论重点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明治维新。在这三次改革中,商鞅的改革实现了秦国的社会转型,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没有过于激进。王安石变法中政府为调解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干预和经济管理,明治维新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协调,改革者的坚定决心和意志,都可以为中国的改革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如改革要循序渐进,改革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改革措施要配套。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合理选择复习内容,提高备考效率。
第二,多比较,总结对规律的认识,突出科学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测试的要求之一。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是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只能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来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比较,寻找异同。在比较历史事物时,“异”是个性特征,“同”是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课的学习中,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法,可以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特点,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可以了解改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是教学还是高考,改革史的知识点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对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复习的时候,在对重大改革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上看,导致改革的因素有三个:在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需要调解社会冲突和矛盾以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需要学习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习俗。
从主要内容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方面,全面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从历史作用来说,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来概括。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肯定会延伸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全面。
改革的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内容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结果的成败性和彻底性等方面来概括。
改革成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是否符合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和意志,措施是否有效和实际,革新力量和保守力量的对比,人员的使用是否得当,策略是否正确。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保持,而不考虑改革者个人的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启示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改革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改革是革除弊端、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充实强兵的手段;改革是新事物的创造,必然会遇到阻力,这就决定了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步履蹒跚;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评价改革的标准可以基于:(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标准(在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评价各种改革);(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观点;(4)以新的历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历史观进行多元评价;(5)注意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6)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7)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果来判断,而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能否保持,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比较分析、总结规律,不仅可以提高用科学方法学习历史的能力,还有助于增强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