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1超级计算机发展史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银河”机房里,矗立着一台由七个机柜组成的圆柱形机器。这是我校在1983和65438+2月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巨型计算机。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之后,能够自主设计制造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哈尔滨军工的基础上建立国防科技大学。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开始研制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为什么要开发自己的超级计算机?邓小平同志的发言掷地有声:“中国没有巨型机器就搞不了四个现代化!”

胡教授说,改革开放前,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我国勘探的石油矿床的数据和资料都要用飞机送到国外进行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还要受人控制。当中国提出从某发达国家进口一台性能低下的计算机时,对方提出必须为这台机器建造一个六面不透明的“安全区”,只有巴黎统筹组织的工作人员才能进入“安全区”。外国人明显卡在我们脖子上了!

1978年3月,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中央正式下决心发展巨型计算机,以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大规模科学计算问题。主持会议的邓小平同志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国防科委,并指定国防科大承担这项研制任务。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向邓小平发出军令状:中国的巨型计算机必须尽快研制出来。

时任国防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教授闻讯连连说,好,好,就等这一天吧!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振环对国防科大提出以下要求:运算速度一次不能少;开发时间不能超过一天。

开发一台巨型计算机有多容易?胡教授回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技术落后,信息匮乏。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对国外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了解非常有限。国防科技大学虽然是我国最早研制计算机的单位,但此前为王源测量船研制的“151”机,运算速度只有每秒1万次。现在,研制一台运算速度为每秒1亿次的机器,计算机运算速度将提高100倍,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困难并没有吓倒我们。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巨型机器。大家都把它叫做“竞技机”,争口气,不让外国人再卡在我们脖子上。

研发工作快速发展后,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层出不穷。应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采用什么样的架构?如何达到每秒一亿次运算的速度?问题就像“路障”。以慈云桂主任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经过5年夜以继日的努力,突破了理论、技术和工艺难关,攻克了数百项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矢量阵”的结构,大大提高了机器的运算速度,提前一年完成了研制任务。系统达到并超过了预定的性能指标,机器稳定可靠,经费仅为原计划的五分之一。

张爱萍亲自给超级计算机命名为“银河”

2月26日,1983,1983,我国第一台名为“银河”的第十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国防科委张爱平主任亲自命名为“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