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罐头食品发展史

按照军队规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和供应的各种标准食品的总称。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无论是军粮还是军粮,都有特定的技战术要求。比如要求体积小,重量轻,携带和食用方便,营养结构合理;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吸收:安全卫生;耐储存性。这里可以量化,比如每餐重量要小于1000克,保存期要在2年以上,在野外环境下可以食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用食品可分为四类:战争食品、远航食品、救生食品和一般食品。顾名思义,军用食品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军用食品的产品形式主要有脱水食品和罐头食品。目前,一些水分适中的食品通过栅栏技术和包装技术提高了保质期,开始进入军用食品领域。发展和改进军用食品的科学研究活动。这是军事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为战争环境或非常情况下的各类军人研制方便、美味、安全、卫生、营养的标准食品。

对军粮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90。当时拿破仑率领的法军经常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作战,漫长的战线使粮食供应矛盾突出,粮食还没到前线就变质了。因此,法国军队成立了一个军用食品研究委员会,成员包括盖·吕萨克和其他科学家。1810年,法国的N. Appel发明的食品装罐方法,是早期军用食品研究的重要成果。在随后的100年间,食品科学和营养学的发展以及维生素的发现,为军用食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战期间,美军食品研究走上系列化。比如针对不同的作战环境,开展通用、专用、救生食品的研究;对个体和集体食品的研究应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数量进行。在1941 ~ 1945期间,美军研制了23种食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应急用的D口粮、伞兵和坦克兵用的C口粮和K口粮。1957年美军开始研究用软包装替代马口铁包装材料,1978年研制成功可长时间储存食物的蒸煮袋,这是军用食品研究在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上的突破。从1978开始,美国陆军对军用食品的研究从保证战场热食的需要出发,开始研制机动作战条件下可以方便加热的军用食品。1982年,新一代集体口粮T-1研制成功。1988之后,美军开始研究21世纪作战条件下的军用食品,重点发展热量密度高、营养成分最优、可连续食用、成分模块化的军用食品。

从军用食品的发展史来看,罐装技术是为军事需要而诞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包装从玻璃瓶、马口铁发展到软包装,最早用于军事,后来逐渐转为民用产品。军用食品加工。包括研究确定所需原辅材料、容器、生产工艺(包括装罐、干燥、辐照、压缩、真空渗透等。),加工工艺和防腐抗氧化技术。研究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保健需求。包括组合食物的营养如膳食谱、膳食和日常膳食。

军用食品包装材料与技术。军用食品的包装应符合储存、携带和运输的要求。包装材料应能抗撕裂、脆化和冲击;耐冲切、耐摩擦、耐高温或耐低温;防水、防蒸汽和防气体;能防霉、防虫、防油脂酸败,能满足空投、漂浮的需要;它可以防止中子和化学试剂的破坏。目前广泛使用的有马口铁、塑料薄膜、多层复合膜。

军用食品在储运过程中的变化。

军用食品添加剂。包括抗氧化剂、防腐剂、防霉剂、生物活性物质和风味物质。

军用食品的特性。包括感官可接受性、营养功能、携带和运输。例如,军用食品通常以日常或膳食为基本单位,根据不同作战环境下各种作战人员的膳食需求提供热能,强调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平衡。在某些场合,要求军用食品具有抗疲劳、抗缺氧、抗寒冷、抗辐射、脂肪动员和体力。

军用食品质量和功能鉴定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感官评价方法。重视军事利益。为了达到军用食品的性能、技术和战术指标,在军用食品研究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工艺。比如便于军粮携带的压缩技术;军用食品加工的罐装技术、干燥技术、辐照技术和真空渗透技术;用于提高耐储存性的防腐、抗氧化技术和包装技术;自加热技术和添加生物活性物质以提高可接受性的技术。

注意营养均衡。一般来说,军用食品包括每日部分或膳食。它不仅是简单的充饥食物,也是军人在战斗环境中生存和维持体力的必需品。营养要丰富全面,防止维生素缺乏,保持各类战斗人员的体力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