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是什么?

抹茶,又称端茶,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其做法是在春季采集嫩叶,蒸熟后制成饼茶(即团茶)保存。吃的时候把饼茶放在火上烤干,然后用天然石磨磨成粉,再倒入茶碗中,倒入开水中。用茶壶搅拌碗中的茶,使之起泡沫,即可饮用。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赞美抹茶的诗句,“蓝云引风不断吹,白花飘来凝结碗面”(绿茶不断冒着热气,细沫浮在茶汤里凝结碗面泛着白光)。)是唐代诗人鲁同的赞美之词。

扩展数据:

抹茶的历史:

绿茶不断地冒着热气,茶汤里漂浮的细沫凝结着碗面,泛着白光。早在唐代,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地面茶),还修订了评价茶叶色、香、味的方法,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到了宋代,发展成了茶宴。当时最著名的茶学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记》中这样评价斗茶的方法:清代汝敦和在《悦言释》中说,古人的茶必须一点,茶(抹茶)是一撮茶,必须选择一两种可口的水果点心,这就叫茶。

中国唐宋时期的茶道就是喝抹茶的方式。可见中国的茶道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比现在的乌龙茶道还要早几百年。从明朝开始,抹茶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茶,茶渣被丢弃。

百度百科-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