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慈禧》的大致内容是

角色的生活

咸丰时期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二月1852,十七岁),叶赫那拉被征入宫,封为兰贵人。

皇后

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十九岁),金凤易安。

咸丰六年(1856),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太子载淳,成为贵妃。

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22岁),金凤的易贵妃。[2]

咸丰帝体弱多病。与此同时,清朝北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方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使他在内忧外患之际疲惫不堪。易贵妃是书法家,所以咸丰帝经常口授,让他写奏章和宣读奏章,并允许易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很多大臣都对叶腊石不满。[3]

同治时期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前,叶赫那拉随咸丰帝逃往热河。[4]

咸丰帝死于热河八月,1861。去世前,太子伊载垣、郑亲王端化、景寿、协办、尚书肃顺、尹牧、匡远、杜翰、焦有英等八人被任命为赞乡政务王陈达,协助同治皇帝载淳处理国事。他还送给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的生母易贵妃主持)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互相牵制。[3]

同治皇帝

咸丰帝死后,太子载淳即位,年号“齐湘”。叶赫那拉和牛直禄皇后(当时的中宫慈安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慈禧太后对八大臣企图独揽大权十分不满,于是与在北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益欣联手,利用皇后和咸丰帝子贡回京的机会,发动了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并判处太子载垣、郑亲王端化自杀,肃顺斩首,其他人革职。宜欣被封为审议王。[2]

1861年65438+二月二日,改国号为同治,两宫太后治养心殿,听政。她执政初期,在主管议政的王奕心的协助下,整顿吏治,大量使用汉族官员,依靠曾国藩、左、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族和回民起义,缓解了清朝的统治危机,使清朝暂时稳定。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还十分重视洋务学堂,以“自强”、“求富”为原则,发展一些军民工业,培养海军和陆军,以壮大政权。客观上,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期间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婪,外交上也没有大的损失。洋务运动后,清朝军事实力提高,工商业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5]

同治十一年(1872),载淳17岁。慈禧不得不替他选择之后,第二年,两宫太后卷了帷幕,走向衙门。但同治皇帝上台后,仍难以摆脱慈禧的干预。为取乐,慈禧指示同治皇帝为她修复圆明园居住。同治皇帝也想借此机会让慈禧太后出宫,以摆脱慈禧对国家事务的干涉。但当时财力短缺,圆明园损毁严重,修缮费用很高。同治皇帝坚持开工,引起了易信等众多王公大臣的反对,同治皇帝把他们都辞退了。慈禧挺身而出,制止了同治皇帝的决定。[6]

光绪年间

1875年6月,同治皇帝病逝。慈禧立爱新觉罗·载湉,她的侄子(她丈夫的侄子)和侄子,4岁,为皇帝,并将年号改为光绪,慈禧太后宫再次听政。

皇后

从1865年到1870年,中亚汗国的入侵者阿骨打入侵并窃取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俄罗斯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了陕甘总督左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0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通过中俄谈判收回了伊犁大部分地区。[7]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虚脱,病逝,享年45岁。官方说是脑溢血,野史上归咎于慈禧。

从1883到1885,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主张“以赢取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获得了许多侵略利益。[8]

1884年4月8日,慈禧发动了沈嘉亦舒朝局之变,解除了以恭亲王奕信为首的军部整班,开始了西宫独裁。

1889年2月,光绪结婚,名义上由光绪皇帝统治,慈禧训话几年。政治训练结束后,朝方所有人员仍在他们手中。“皇太后(光绪皇帝)真心愿意做事,朝廷按你的要求去做。”

1894年,春亲王趁着慈禧六十大寿,打算“在颐和园庆祝,效法康熙、乾隆年间,从城内到园中,搭起彩棚,举行仪式”。动海军经费,修修颐和园,装点风景,收捐款。那一年恰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也主战,“毫不示弱”。但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止景点建设,转军费时,慈禧大怒,说:“我今天不高兴,也要让他不高兴一辈子。”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屡战屡败,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十周年庆典,慈禧希望外国介入,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鹰派。由于日益紧张的局势和朝野的沉重压力,她再也无法一意孤行,摆架子,只好改变原定计划,缩小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锦州、大连相继失陷,旅顺危如累卵的情况下,慈禧在故宫宁寿宫度过了六十大寿。次年2月7日,ahava日本军舰和炮台袭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陆海战场双双战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与日本媾和。三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求和。17年4月,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屈辱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放弃朝鲜宗主国地位,付出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强的干预下,后来又付出3000万两白银)。[9]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对于变法,慈禧既希望强国,又担心光绪会通过变法脱离自己的控制。起初,她表示支持,但后来她将军事权力和人权掌握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绪颁布皇帝的《明定国为圣旨》(即“明定国为圣旨”),实行变法。光绪皇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贵族和许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在一起,竭力反对政治改革。当他们听说光绪皇帝试图让袁世凯派兵围园杀荣禄时,慈禧等人于1898年发动政变,扣留了光绪皇帝,杀死了谭嗣同等6人。[10]

晚年的荀政

1898年政变后,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兴起。慈禧最初镇压,但镇压屡次失败,义和团迅速发展,进入北京。慈禧希望镇压义和团,区别对待,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彻底剿灭义和团,并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出兵北京。慈禧一直对洋人不满,于是想出了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主意,向他们宣战(不发宣战)。慈禧的决定遭到刘坤一、张之洞等地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打电报给清廷,敦促消灭义和团,与列强缔结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督抚精心安排战防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打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派荣禄到使馆慰问各国使节,并分别致函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要求他们出面“化解纷争”、“挽救时局”,并调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然而,八国联盟并没有停止攻击。

8月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天凌晨,攻下故宫东华门,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和皇后逃到xi安,让奕劻和李鸿章做全权代表,与列强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命令义和团“痛加剿”。1901年2月4日,和平谈判大纲获得批准,并发布上谕,称要“量中国之物力,得国家之恩。”【11】9月7日,与11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哀丑条约》,规定按当时中国人口缴纳4.5亿两白银,39年内缴纳9.8亿两,处罚主战官员,拆除大沽至北京沿线所有堡垒。【10】同年10月6日,10,慈禧派数万人带着3000辆行李车,从xi安出发,经河南、直隶离开潼关,于3月6日1902+10月8日回京。[12-13]

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改变自己守旧无能的形象,在“西征”期间宣布实施“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打败了俄国。国内民众普遍认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的革命运动也在发展壮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慈禧做出了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留学,1906年宣布筹备立宪。1908年颁布《国王宪法大纲》,仿照德国、日本宪法,维护天皇“主权权力”。[14]

1908年,由于慈禧的照片外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法案,归还庚子赔款1000多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中国在美公派留学生;之后,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返还中国的“多余款”总额约为海关3亿两,对兴办教育事业颇有成效,应予肯定。

1908 165438+10月14,光绪皇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子。按照她的命令,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皇帝,年号宣彤,慈禧被尊为皇太后。

1908,165438+10月,15,17(不正好三分钟),叶腊在中南海一鸾堂病逝,享年74岁。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子不能预知国事。这违背了朝鲜的家庭法,必须严格限制。尤其要防范,不能让宦官僭权。明末之事,可殷鉴!”[15]

宣彤元年(1909)十月,葬于河北遵化市普陀谷丁咚陵。会徽为“慈禧段友康于庄钦赠崇皇后”,谥号为“慈禧段友康于庄钦赠崇皇后天兴圣贤”,简称“孝钦贤皇后”。谥号一共22个字,谥号比清朝开国还长。

性格评估

正面评价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长期执政的女性之一。她政治手腕干练,尤其擅长操纵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延续了她几十年的生命。慈禧统治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和中国的主权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各种威胁。从捍卫大清帝国的权威和自身权力的立场来看,她采取的措施并不成功,但在历史语境下大多是合理的。为了应对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起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要官员,在地方上发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工业的开端。在洋务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平定内部叛乱势力,维持了帝制下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打造了现代化的陆海军军备,从而营造了“同治兴国”的氛围。

慈禧的改革方法其实很高明。百日维新的改革太快了。这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庚子年大灾之后,慈禧太后意识到,时局已经不允许她再坚持帝制传统了。所谓“祖法”允许清廷实行各种新政措施。后庚子新政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改官制,预备立宪,废除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校,开办新学校,用庚子的退款建设教育事业。

负面评价

在个人性格上,慈禧以残酷的方式从宫廷斗争中夺权。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后,刚刚成为皇太后的叶家族,联合恭亲王等皇族发动政变,从以皇族远祖和实际大臣为首的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取政权,处决了其中三人(载垣、端化和)。后来,慈禧太后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专制权力,对政治对手的清洗毫不留情。就连她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和继位的光绪皇帝对她的操纵和控制都相当严厉。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来看,慈禧的施政成果也受到了很多负面的评价,包括1885年取得了对法战争的镇南胜利,成功阻止了法军在台湾省登陆,却通过主动媾和、签订中法天津条约结束了战争,使大清帝国失去了安南宗主权。另外,1895的《中日马关和约》和1901的《中日和约》的缔结,剥夺了中国巨大的利益,是因为1894+0894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1900的义和团运动的大灾难。慈禧的执政和决策在这两起事件的发生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慈禧在政治上很有能力,但她的最高目的仍然是维护清朝对中国的统治。上面列举的几场羞辱国家和权力的战争结果就不一定了。其中,乙酉清法战争和中日甲午中日甲午中日甲午中日甲午中日甲午战争比接受和谈的屈辱条件更为有利。但是,虽然继续战争的结果会打败当时一片混乱的法国,或者搞垮当时国力即将耗尽的日本,让中华民族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但很可能满清中央政府会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失去权威,走向崩溃。慈禧作为最高权力的负责人,拒绝取消短视的议和接受曾经维持了300人的屈辱,不仅体现了她的政治能力,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对辛丑和约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依然没有明显收敛,使得晚清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雪上加霜,民生凋敝。[30]

国外评价

有几个见过王太后的人形容她是个身材挺拔、面容姣好的高个女人。她有一双鹰眼,有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的态度高贵而傲慢,声音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31]

——伊莱扎·鲁哈玛·西德莫尔《中国,长寿帝国》。

作为一个满族女性,掌握军事知识的机会很渺茫,但她和只懂针线活的皇太后完全不同。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她总是镇定自若。中国的大门从来没有向敌对势力敞开过,这在中国半威权统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要找原因的话,我觉得只能说统治者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天赋。

——阿瑟·H·斯密的《动荡中的中国》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最有趣的名人无疑是我们称之为皇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听政时期处于每一次变法运动的前沿,其统治的性质只能从这一时期的性质来判断。外交失败是因为意志和感情缺乏一个明确的遵循中心。它的杠杆找不到支点。所以,在中国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军事力量。对付太后这样的女人真的不行吗?[32]

——布莱克伍德的杂志

在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几乎倾家荡产,大权在握,但她也从戊戌变法中收获良多,她开始成为一个支持革新政策的人。事实上,她远胜于她的侄子光绪皇帝。“太后万岁!”“太后将来会在大位的!”在她的一生中,人们都指望她不断推进她非常热衷于支持的目标。她牢牢掌握着权力,她汹涌澎湃的国家说,敢于带领国家的战车走向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新路。她知道她可以依靠由她亲自任命的州长和州长们的支持。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经传遍了这片土地,人民会发自内心地支持她。

——w·a·p·马丁《中国的觉醒》

慈禧太后第一次会见外交使团的七位女士,是在外交大臣的努力和监督下实现的。1900动乱后,朝廷回京,太后态度大变。她主动邀请了很多次见面,大家自然都接受了午餐。在私人会议中,这位伟大的女性将展示她的智慧和女性魅力,以及作为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她会握着客人的手,用最关心的语气问我们宫中之行累不累;她会抱怨夏天天气冷;只要食物不合我们的口味,她就很焦虑;她会用最亲切的语气告诉我们,她很幸运能见到我们。她能迷倒所有的客人,即使之前有偏见,她也能照顾好每一位客人,这也显示了她作为女主人的老练能力。

——康格夫人(美国驻华大使康格的夫人)《来自中国的信》